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2.1 国外水土流失治理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水土流失治理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第二章 水土流失保护性开发治理的基本理论及发展现状 | 第14-21页 |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4-17页 |
2.1.1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2.1.2 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2.2 水土流失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 第17-18页 |
2.3 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8-21页 |
2.3.1 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 第18-19页 |
2.3.2 保护性开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实证研究 | 第21-37页 |
3.1 研究区基本情况 | 第21-24页 |
3.1.1 研究区的选取 | 第21页 |
3.1.2 研究区概况 | 第21-24页 |
3.2 长汀县水土流失的特点及主要成因 | 第24-27页 |
3.2.1 水土流失的特点 | 第24-25页 |
3.2.2 主要成因分析 | 第25-27页 |
3.3 长汀县保护性开发治理的演变进程 | 第27-28页 |
3.3.1 起步研究阶段(1940年) | 第27页 |
3.3.2 夯实基础阶段(1949-1958年) | 第27页 |
3.3.3 探索试验阶段(1962-1966年) | 第27页 |
3.3.4 效益初显阶段(1972-1977年) | 第27-28页 |
3.3.5 快速发展阶段(1980-1990) | 第28页 |
3.3.6 巩固成果阶段(1991-1999) | 第28页 |
3.3.7 全面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 第28页 |
3.4 长汀县保护性开发治理的主要措施 | 第28-30页 |
3.4.1 大封禁,小治理 | 第28-29页 |
3.4.2 自然修复与人工干预并重 | 第29页 |
3.4.3 治山与治穷并举 | 第29-30页 |
3.4.4 转移人口承载压力 | 第30页 |
3.5 长汀县保护性开发治理关键技术分析 | 第30-35页 |
3.5.1 保护性治理技术分析 | 第30-33页 |
3.5.2 开发性治理技术分析 | 第33-35页 |
3.6 长汀县保护性开发治理的启示 | 第35-37页 |
3.6.1 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需要以理论为先导 | 第35页 |
3.6.2 水土流失治理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 第35-36页 |
3.6.3 水土流失治理需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 | 第36页 |
3.6.4 水土流失治理需要制度的有效监督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红壤区水土流失保护性开发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37-41页 |
4.1 创新机制,激发全面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 第37-38页 |
4.1.1 尊重市场规律,加快山林权制度改革 | 第37页 |
4.1.2 发挥政策效应,切实保障开发者利益 | 第37-38页 |
4.1.3 集约化开发,探索股份合作制经营 | 第38页 |
4.1.4 创新宣传机制,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 第38页 |
4.2 预防为主,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 | 第38-39页 |
4.2.1 建立和完善预防监督制度 | 第38页 |
4.2.2 加快完善监督网络的构建 | 第38-39页 |
4.2.3 加大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 | 第39页 |
4.3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 第39-40页 |
4.3.1 加快治理核心区的生态重建 | 第39页 |
4.3.2 对重点保护区实行封禁保护 | 第39页 |
4.3.3 在优先开发区进行合理开发 | 第39-40页 |
4.4 调优产业,加快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 | 第40页 |
4.4.1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 第40页 |
4.4.2 加快发展二三产业 | 第40页 |
4.5 科技为先,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第40-41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5.1 研究的结论 | 第41-42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