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CONTENTS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21页 |
1.1.1 醇的氧化反应 | 第15-16页 |
1.1.2 非均相催化剂的酸碱位 | 第16-17页 |
1.1.3 碱性位的产生 | 第17-19页 |
1.1.4 可碱性催化的反应 | 第19-21页 |
1.1.5 水滑石前驱体 | 第21页 |
1.2 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1.3.1 CaMgAl-HT前体法制备双功能铜基催化剂及催化脂肪醇脱氢性能研究 | 第22页 |
1.3.2 La掺杂MgAl-HT前体法制备双功能铜基催化剂及催化脂肪醇脱氢性能研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4-31页 |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第24-25页 |
2.2 样品的制备,结构表征及性能分析 | 第25-31页 |
2.2.1 Cu/(Ca)MgAl-HT-C的制备 | 第25-26页 |
2.2.1.1 (Ca)MgAl-HT前体的制备 | 第25页 |
2.2.1.2 Cu/CaMgAl-C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页 |
2.2.1.3 Cu/CaMgA-HT-C催化剂的1-癸醇转移脱氢反应 | 第25-26页 |
2.2.2 Cu/MgAlLax-HT-C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2.1 MgAlLax-HT前体的制备 | 第26页 |
2.2.2.2 Cu/HT-Lax-C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页 |
2.2.2.3 Cu/HT-La-C催化剂的1-癸醇转移脱氢反应 | 第26-27页 |
2.2.3 样品表征 | 第27-31页 |
2.2.3.1 XRD表征 | 第27页 |
2.2.3.2 等离子发射光谱分析(ICP) | 第27页 |
2.2.3.3 原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 第27页 |
2.2.3.4 低温氮气物理吸脱附(BET) | 第27页 |
2.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7-28页 |
2.2.3.6 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第28页 |
2.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8页 |
2.2.3.8 X-射线诱导俄歇光电子能谱(XAES) | 第28页 |
2.2.3.9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分析(H_2-TPR) | 第28页 |
2.2.3.10 二氧化碳程序升温脱附分析(CO_2-TPD) | 第28-29页 |
2.2.3.11 表面Cu的分散度及面积测试(N_2O滴定法) | 第29页 |
2.2.3.12 气相色谱(GC)及TOF的计算 | 第29-30页 |
2.2.3.13 气质联用(GC-MS) | 第30-31页 |
第三章 CaMgAl-HT前体法制备双功能铜基催化剂及催化脂肪醇脱氢性能研究 | 第31-47页 |
3.1 引言 | 第31-32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46页 |
3.2.1 催化剂前体的表征 | 第32-46页 |
3.2.1.1 XRD表征 | 第32-34页 |
3.2.1.2 ICP元素组成分析 | 第34-35页 |
3.2.1.3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表征 | 第35-36页 |
3.2.1.4 低温氮气物理吸脱附表征 | 第36-37页 |
3.2.1.5 表面活性Cu的分散度 | 第37-38页 |
3.2.1.6 扫描电镜(SEM)&(EDS)mapping与高倍透射电镜(HRTEM) | 第38-39页 |
3.2.1.7 XPS与Cu XAES的表征 | 第39-41页 |
3.2.1.8 二氧化碳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表征 | 第41-43页 |
3.2.1.9 O_(1s) XPS表征 | 第43-44页 |
3.2.1.10 催化性能评价 | 第44-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La掺杂MgAl-HT前体法制备双功能铜基催化剂及催化脂肪醇脱氢性能研究 | 第47-70页 |
4.1 引言 | 第47-48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68页 |
4.2.1 催化剂前体的表征 | 第48-68页 |
4.2.1.1 XRD表征 | 第48-50页 |
4.2.1.2 ICP测试 | 第50-51页 |
4.2.1.3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表征 | 第51-52页 |
4.2.1.4 低温氮气物理吸脱附表征 | 第52-53页 |
4.2.1.5 Cu的比表面积(S_(CU))与分散度(D_I) | 第53-54页 |
4.2.1.6 扫描电镜(SEM)&(EDS)mapping与高倍透射电镜(HRTEM) | 第54-55页 |
4.2.1.7 XPS与Cu XAES的表征 | 第55-58页 |
4.2.1.8 二氧化碳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表征 | 第58-60页 |
4.2.1.9 原位红外 | 第60-61页 |
4.2.1.10 O_(1s) XPS表征 | 第61-62页 |
4.2.1.11 催化性能评价 | 第62-66页 |
4.2.1.12 机理讨论 | 第66-6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0-72页 |
一、催化剂制备 | 第70页 |
二、催化剂碱性位的表征及探讨碱性位类型、数目等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70-71页 |
三、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及普适性研究 | 第71-72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79-80页 |
附件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