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鞘翅目害虫论文

铜绿丽金龟对光信号的感受和行为响应机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40页
    1.1 昆虫视觉生态学概述第13-14页
        1.1.1 视觉生态学的定义第13页
        1.1.2 昆虫视觉生态学的历史和发展第13页
        1.1.3 昆虫视觉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第13-14页
        1.1.4 昆虫视觉生态学涉及的学科和研究技术第14页
        1.1.5 昆虫视觉生态学的意义第14页
    1.2 光和光环境第14页
        1.2.1 光和光的特性第14页
        1.2.2 环境中的光信号第14页
    1.3 昆虫视觉器官第14-18页
        1.3.1 昆虫视觉器官的类型第14页
        1.3.2 昆虫复眼的结构和功能第14-15页
        1.3.3 复眼外部形态第15-16页
        1.3.4 复眼内部结构第16-17页
        1.3.5 昆虫复眼对光的感受机制第17-18页
    1.4 昆虫的颜色视觉第18-28页
        1.4.1 昆虫的趋光性第18-19页
        1.4.2 昆虫对单色光的行为反应第19-21页
        1.4.3 昆虫趋色行为研究第21-23页
        1.4.4 昆虫颜色视觉的电生理学研究第23-28页
    1.5 昆虫的偏振视觉第28-34页
        1.5.1 偏振光第28-29页
        1.5.2 偏振光对昆虫行为的影响第29-32页
        1.5.3 昆虫对偏振光的感受机理第32-34页
    1.6 昆虫的空间视觉第34-35页
        1.6.1 昆虫空间视觉的涵义第34页
        1.6.2 昆虫视觉对光强度的适应第34-35页
        1.6.3 昆虫视觉对形状的识别第35页
    1.7 灯光害虫防治应用第35-36页
    1.8 铜绿丽金龟研究概况第36-38页
        1.8.1 铜绿丽金龟的发生、分布与为害第36-37页
        1.8.2 防治方法第37页
        1.8.3 研究现状第37-38页
    1.9 科学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8-39页
    附研究技术路线图第39-40页
第二章 铜绿丽金龟复眼外部形态及内部显微结构和光暗适应下的变化第40-5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40-42页
        2.1.1 试虫材料第40页
        2.1.2 主要器材第40页
        2.1.3 石蜡切片试剂的配制第40-41页
        2.1.4 试验步骤第41-42页
    2.2 数据分析第42-4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43-50页
        2.3.1 铜绿丽金龟复眼的外部形态第43-44页
        2.3.2 铜绿丽金龟复眼的内部显微结构第44-48页
        2.3.3 铜绿丽金龟复眼显微结构的光暗适应性变化第48-50页
        2.3.4 铜绿丽金龟复眼的性别分化第50页
    2.4 讨论第50-54页
        2.4.1 铜绿丽金龟复眼的外部形态第50-51页
        2.4.2 铜绿丽金龟复眼内部显微结构第51-52页
        2.4.3 铜绿丽金龟复眼的光暗适应性变化第52页
        2.4.4 偏振敏感性第52-54页
第三章 铜绿丽金龟感光的视网膜电位反应第54-68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54-55页
        3.1.1 供试昆虫第54页
        3.1.2 试虫处理第54页
        3.1.3 试验装置与方法第54-55页
    3.2 数据分析第55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5-65页
        3.3.1 ERG 波形第55-56页
        3.3.2 铜绿丽金龟暗适应时间与 ERG 反应的关系第56-57页
        3.3.3 铜绿丽金龟光谱反应的性别差异第57-58页
        3.3.4 铜绿丽金龟光谱的视网膜电位反应第58-61页
        3.3.5 铜绿丽金龟的光强度反应变化第61-62页
        3.3.6 铜绿丽金龟对偏振光视网膜电位反应第62-65页
    3.4 讨论第65-67页
        3.4.1 ERG 反应波形分析第65页
        3.4.2 暗适应时间对复眼 ERG 反应值的影响第65页
        3.4.3 铜绿丽金龟复眼光谱敏感性第65-66页
        3.4.4 性别和昼夜节律对铜绿丽金龟光谱反应的影响第66-67页
        3.4.5 铜绿丽金龟光强度适应性变化第67页
        3.4.6 铜绿丽金龟偏振光敏感性第67页
    3.5 结论第67-68页
第四章 铜绿丽金龟对不同光谱和偏振光的行为响应第68-77页
    4.1 铜绿丽金龟对光谱和偏振光的室内行为反应测定第69-70页
        4.1.1 供试昆虫第69页
        4.1.2 试验装置第69页
        4.1.3 试验方法第69-70页
    4.2 铜绿丽金龟对圆偏振光和线偏振光的田间选择第70页
        4.2.1 试验地点第70页
        4.2.2 试验器材第70页
        4.2.3 试验方法第70页
    4.3 数据分析第70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70-74页
        4.4.1 铜绿丽金龟光谱趋光反应第70页
        4.4.2 铜绿丽金龟光谱行为反应的性别差异第70-72页
        4.4.3 铜绿丽金龟对偏振光的室内行为反应第72-73页
        4.4.4 铜绿丽金龟对圆偏振光的田间选择第73-74页
        4.4.7 铜绿丽金龟对线偏振光的田间选择第74页
    4.5 讨论第74-77页
        4.5.1 铜绿丽金龟的光谱行为反应第74-75页
        4.5.2 铜绿丽金龟外骨骼对圆偏振光的选择性反射第75页
        4.5.3 铜绿丽金龟对偏振光的行为响应第75-77页
第五章 视觉对铜绿丽金龟交配行为的影响第77-82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77-78页
        5.1.1 供试昆虫第77页
        5.1.2 主要器材第77页
        5.1.3 试验方法第77-78页
    5.2 数据分析第78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78-81页
        5.3.1 偏振光环境对铜绿丽金龟交配行为的影响第78-79页
        5.3.2 视觉在铜绿丽金龟交配行为中的作用第79页
        5.3.3 体色对铜绿丽金龟交配行为的影响第79-81页
    5.4 讨论第81-82页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第82-86页
    6.1 讨论第82-84页
    6.2 结论第84-85页
    6.3 问题与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100页
致谢第100-102页
作者简介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洲棘蓟马和烟蓟马雌性交配系统、繁殖生物学及基因交流研究
下一篇:QCM气敏传感器研发与香蕉成熟度检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