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古镇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研究--以江苏震泽古镇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1页
第一章 导论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简单述评第15-16页
    1.3 理论依据第16-18页
        1.3.1 旅游系统理论第16页
        1.3.2 公共产品理论第16-17页
        1.3.3 新公共管理理论第17页
        1.3.4 新公共服务理论第17-18页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8页
        1.4.1 研究思路第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页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8-20页
第二章 震泽古镇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现状第20-28页
    2.1 震泽古镇概况第20-21页
    2.2 古镇旅游公共服务内涵第21-25页
        2.2.1 旅游服务第21页
        2.2.2 公共服务第21-22页
        2.2.3 旅游公共服务第22-24页
        2.2.4 古镇旅游公共服务第24-25页
        2.2.5 古镇旅游公共服务主要特征第25页
    2.3 震泽古镇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现状第25-28页
        2.3.1 旅游信息服务初步形成第25-26页
        2.3.2 旅游公共交通服务功能得到改善第26页
        2.3.3 加强了旅游公共安全的建设第26页
        2.3.4 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有所提升第26-27页
        2.3.5 旅游综合环境得到优化第27-28页
第三章 震泽古镇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中的问题及原因第28-38页
    3.1 震泽古镇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第28-31页
        3.1.1 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水平不高第28-29页
        3.1.2 旅游公共服务的公共性不足第29页
        3.1.3 政府无法满足旅游公共服务需求第29-30页
        3.1.4 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的缺失第30页
        3.1.5 其他社会主体缺乏参与第30-31页
    3.2 影响震泽古镇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具体因素第31-34页
        3.2.1 供给主体第31-32页
        3.2.2 供给对象第32页
        3.2.3 供给模式第32-33页
        3.2.4 旅游需求第33-34页
        3.2.5 经济水平第34页
    3.3 震泽古镇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中问题产生的原因第34-38页
        3.3.1 震泽古镇自身条件的制约第34-35页
        3.3.2 缺乏旅游公共服务的共识第35-36页
        3.3.3 政府自身认识偏差第36-37页
        3.3.4 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第37-38页
第四章 加强震泽古镇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措施第38-44页
    4.1 明确震泽古镇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理念第38-39页
        4.1.1 坚持公共服务的理论指导第38页
        4.1.2 明确旅游公共服务对象及建设主体第38-39页
        4.1.3 发挥政府在古镇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中的职能作用第39页
    4.2 明确震泽古镇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原则第39-40页
        4.2.1 强调古镇旅游公共服务的系统性第39页
        4.2.2 将“人”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第39页
        4.2.3 建设中坚持统筹与分类的兼顾第39-40页
    4.3 完善震泽古镇旅游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第40-41页
        4.3.1 保障信息的畅通第40页
        4.3.2 促进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第40-41页
        4.3.3 增强规划的科学性第41页
        4.3.4 合理选择供给方式第41页
        4.3.5 完善监督评价功能第41页
    4.4 完善震泽古镇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要素第41-44页
        4.4.1 完善古镇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功能第41-42页
        4.4.2 健全古镇旅游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第42页
        4.4.3 明确古镇旅游公共服务各主体的作用第42-43页
        4.4.4 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第43页
        4.4.5 完善古镇旅游公共行政服务功能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致谢第47-48页
作者简介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府促进山区银龄群体劳动性收入服务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四明山区为例
下一篇:吴江区农村公路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