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8页 |
1.1 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与液相色谱技术 | 第10-12页 |
1.2 生物大分子的液相色谱分离模式 | 第12-13页 |
1.3 液相色谱介质发展概述 | 第13-24页 |
1.3.1 现有液相色谱介质 | 第13-16页 |
1.3.2 液相色谱填料的理化结构与生物大分子的分离 | 第16-18页 |
1.3.3 新型液相色谱介质 | 第18-24页 |
1.4 基因重组融合蛋白的纯化 | 第24-26页 |
1.4.1 基因重组融合蛋白 | 第24-25页 |
1.4.2 固定化金属螯合亲和色谱(IMAC) | 第25-26页 |
1.5 质粒DNA的色谱纯化 | 第26-36页 |
1.5.1 基因治疗、DNA疫苗与基因克隆载体 | 第26-27页 |
1.5.2 质粒载体 | 第27-29页 |
1.5.3 质粒的大规模分离纯化过程 | 第29-33页 |
1.5.4 色谱纯化质粒的原理及应用特点 | 第33-36页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双孔球形阴离子交换介质及其蛋白质色谱性能 | 第38-5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4页 |
2.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8-39页 |
2.1.2 阴离子交换剂的合成 | 第39-41页 |
2.1.3 双孔球形分离介质的结构表征 | 第41-42页 |
2.1.4 静态吸附等温线 | 第42页 |
2.1.5 色谱实验 | 第42-44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3页 |
2.2.1 介质制备过程的优化 | 第44-46页 |
2.2.2 介质孔结构和物理性能 | 第46-49页 |
2.2.3 分离介质的流动性能 | 第49页 |
2.2.4 对蛋白质的吸附性能 | 第49-51页 |
2.2.5 柱效率 | 第51-52页 |
2.2.6 对蛋白质混合物的分离 | 第52-53页 |
2.3 本章结论 | 第53-55页 |
第三章 双孔球形金属螯合亲和介质对重组蛋白的色谱纯化 | 第55-6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5-60页 |
3.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5-57页 |
3.1.2 双孔IMAC介质的制备 | 第57页 |
3.1.3 介质的理化性能的测定 | 第57-58页 |
3.1.4 重组蛋白人白介素-11粗品的制备 | 第58页 |
3.1.5 色谱实验 | 第58-59页 |
3.1.6 分析方法 | 第59-60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60-66页 |
3.2.1 双孔球形IMAC介质的理化特性 | 第60-61页 |
3.2.2 蛋白质在双孔IMAC柱上的保留特性 | 第61-62页 |
3.2.3 双孔Ni2+-IDA 柱对蛋白混合物的快速分离 | 第62-64页 |
3.2.4 双孔Ni2+-IDA柱对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64-66页 |
3.3 本章结论 | 第66-67页 |
第四章 超大孔球形阴离子交换介质对质粒DNA的大规模色谱纯化 | 第67-8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7-72页 |
4.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67-68页 |
4.1.2 菌种及质粒 | 第68-69页 |
4.1.3 超大孔球形阴离子交换剂的合成 | 第69页 |
4.1.4 超大孔球形分离介质的结构表征 | 第69页 |
4.1.5 质粒菌的培养 | 第69页 |
4.1.6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粗品 | 第69-70页 |
4.1.7 纯质粒的制备 | 第70页 |
4.1.8 色谱实验 | 第70-72页 |
4.1.9 分析方法 | 第72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72-82页 |
4.2.1 介质的扫描电镜结果 | 第72-73页 |
4.2.2 超大孔介质的其它物性 | 第73页 |
4.2.3 介质的流动性能 | 第73-74页 |
4.2.4 穿透曲线和动态吸附容量 | 第74-76页 |
4.2.5 质粒的色谱纯化 | 第76-82页 |
4.3 本章结论 | 第82-8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6页 |
5.1 结论 | 第83-84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84-86页 |
参 考 文 献 | 第86-9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5-96页 |
附 录 | 第96-98页 |
致 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