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2 高校校园安全影响因素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5-26页 |
2.1 高校校园安全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 高校校园安全的影响因素综述 | 第16-21页 |
2.2.1 影响高校校园安全的宏观因素 | 第16-17页 |
2.2.2 影响高校校园安全的中观因素 | 第17-19页 |
2.2.3 影响高校校园安全的微观因素 | 第19-21页 |
2.2.4 高校校园安全影响因素小结 | 第21页 |
2.3 相关理论简介 | 第21-23页 |
2.3.1 安全心理学 | 第21-22页 |
2.3.2 安全行为学 | 第22-23页 |
2.3.3 海因里希安全理论 | 第23页 |
2.4 结构方程模型基本理论 | 第23-25页 |
2.4.1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概念 | 第23-24页 |
2.4.2 结构方程模型的优势 | 第24页 |
2.4.3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过程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高校校园安全影响因素概念模型构建 | 第26-47页 |
3.1 理论模型的提出及假设研究 | 第26-29页 |
3.1.1 理论模型的提出 | 第26页 |
3.1.2 模型的假设研究 | 第26-29页 |
3.2 校园安全影响因素的测量 | 第29-32页 |
3.2.1 个体因素的测量 | 第29-30页 |
3.2.2 社会因素的测量 | 第30页 |
3.2.3 学校因素的测量 | 第30-31页 |
3.2.4 校园安全氛围的测量 | 第31-32页 |
3.2.5 校园安全的测量 | 第32页 |
3.3 初始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32-34页 |
3.3.1 初始问卷的设计 | 第33-34页 |
3.3.2 初始问卷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第34页 |
3.4 设计与实施初始问卷 | 第34-45页 |
3.4.1 项目分析 | 第34-40页 |
3.4.2 信度分析 | 第40-41页 |
3.4.3 效度分析 | 第41-45页 |
3.4.4 形成正式的问卷 | 第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实证研究 | 第47-69页 |
4.1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47-48页 |
4.1.1 问卷回收情况 | 第47页 |
4.1.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7-48页 |
4.2 信度和效度分析检验 | 第48-55页 |
4.2.1 自变量(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信效度分析 | 第48-52页 |
4.2.2 中介变量(安全氛围)信效度分析 | 第52-53页 |
4.2.3 因变量(校园安全)信效度分析 | 第53-55页 |
4.3 构建与评价SEM模型 | 第55-61页 |
4.3.1 高校校园安全影响因素模型的识别 | 第55-56页 |
4.3.2 选择初始模型的评价指标 | 第56-57页 |
4.3.3 高校校园安全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修正 | 第57-61页 |
4.4SEM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4.4.1 假设检验结果 | 第61页 |
4.4.2 结果讨论分析 | 第61-63页 |
4.5 改进高校校园安全工作建议 | 第63-68页 |
4.5.1 从校园安全文化层面加强高校校园安全工作的建议 | 第63-64页 |
4.5.2 从社会层面加强高校校园安全工作的建议 | 第64-65页 |
4.5.3 从学校层面加强高校校园安全工作的建议 | 第65-66页 |
4.5.4 从个体层面加强高校校园安全工作的建议 | 第66-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结语 | 第69-71页 |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5.1.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69页 |
5.1.2 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