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论文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导论第13-25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研究现状综述第17-20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第20-22页
        1.3.1 研究的基本内容第20-21页
        1.3.2 研究的结构框架第21-22页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创新之处第22-25页
        1.4.1 研究的基本方法第22-23页
        1.4.2 创新之处第23-25页
第2章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理论基础第25-39页
    2.1 马克思列宁的反贫困理论第25-29页
        2.1.1 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第25-27页
        2.1.2 列宁的反贫困理论第27-29页
    2.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反贫困思想第29-39页
        2.2.1 毛泽东的反贫困理论第29-31页
        2.2.2 邓小平的反贫困理论第31-33页
        2.2.3 江泽民的反贫困理论第33-35页
        2.2.4 胡锦涛的反贫困理论第35-37页
        2.2.5 习近平的反贫困理论第37-39页
第3章 中国牧区贫困问题概述第39-55页
    3.1 牧区贫困的特征第39-43页
        3.1.1 经济发展水平低第39-40页
        3.1.2 基础设施薄弱第40-42页
        3.1.3 社会发展程度滞后第42-43页
        3.1.4 生态环境脆弱第43页
    3.2 牧区致贫的因素第43-50页
        3.2.1 地理环境因素第44-45页
        3.2.2 历史文化因素第45-46页
        3.2.3 人力资本因素第46-47页
        3.2.4 社会保障因素第47-49页
        3.2.5 政策性因素第49-50页
    3.3 牧区贫困的影响第50-55页
        3.3.1 牧区贫困的经济影响第50-52页
        3.3.2 牧区贫困的政治影响第52-53页
        3.3.3 牧区贫困的文化影响第53-54页
        3.3.4 牧区贫困的社会影响第54页
        3.3.5 牧区贫困的生态影响第54-55页
第4章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及成效第55-71页
    4.1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第55-57页
        4.1.1 扶贫政策措施第55-56页
        4.1.2 扶贫成效第56-57页
    4.2 开发式扶贫启动阶段第57-60页
        4.2.1 扶贫政策措施第57-59页
        4.2.2 扶贫成效第59-60页
    4.3 扶贫攻坚阶段第60-63页
        4.3.1 扶贫政策措施第60-62页
        4.3.2 扶贫成效第62-63页
    4.4 综合扶贫阶段第63-66页
        4.4.1 扶贫政策措施第63-64页
        4.4.2 扶贫成效第64-66页
    4.5 两轮驱动扶贫阶段第66-71页
        4.5.1 扶贫政策措施第66-68页
        4.5.2 扶贫成效第68-71页
第5章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实践模式第71-87页
    5.1 以工代赈扶贫模式第71-73页
        5.1.1 以工代赈扶贫模式的由来第71页
        5.1.2 以工代赈扶贫模式的特征第71-72页
        5.1.3 以工代赈扶贫模式的实践价值第72-73页
    5.2 生态移民扶贫模式第73-78页
        5.2.1 生态移民扶贫模式的由来第73-75页
        5.2.2 生态移民扶贫模式的特征第75-76页
        5.2.3 生态移民扶贫模式的实践价值第76-78页
    5.3 产业化扶贫模式第78-79页
        5.3.1 产业化扶贫模式的由来第78页
        5.3.2 产业化扶贫模式的特征第78页
        5.3.3 产业化扶贫模式的实践价值第78-79页
    5.4 “雨露计划”扶贫模式第79-82页
        5.4.1 “雨露计划”扶贫模式的由来第79-80页
        5.4.2 “雨露计划”扶贫模式的特征第80-81页
        5.4.3 “雨露计划”扶贫模式的实践价值第81-82页
    5.5 科技扶贫模式第82-87页
        5.5.1 科技扶贫模式的由来第82-84页
        5.5.2 科技扶贫模式的特征第84-85页
        5.5.3 科技扶贫模式的实践价值第85-87页
第6章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第87-101页
    6.1 牧区扶贫开发缺乏理论支撑及政策保障第87-88页
        6.1.1 牧区扶贫开发理论支撑不够第87页
        6.1.2 牧区扶贫开发政策保障能力不足第87-88页
    6.2 牧区扶贫开发缺乏监管考评及部门综合协调第88-90页
        6.2.1 牧区扶贫开发缺乏监管考评第88-89页
        6.2.2 牧区扶贫开发缺乏部门综合干预第89-90页
    6.3 牧区扶贫开发中存在众多矛盾第90-97页
        6.3.1 市场经济与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第90-92页
        6.3.2 牧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第92-95页
        6.3.3 扶贫与返贫之间的矛盾第95-97页
    6.4 牧区扶贫主体间综合扶贫效果不佳第97-101页
        6.4.1 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97-98页
        6.4.2 社会力量在扶贫中参与程度不高第98-99页
        6.4.3 国际扶贫交流和合作的水平有待提升第99-101页
第7章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对策第101-113页
    7.1 构建牧区扶贫开发的政策理论体系第101-102页
        7.1.1 加强牧区扶贫开发理论研究工作第101页
        7.1.2 提升牧区扶贫开发政策的保障能力第101-102页
    7.2 建立牧区扶贫开发监管考评及综合干预制度第102-103页
        7.2.1 加强对牧区扶贫开发的监管考评第102-103页
        7.2.2 加强对牧区扶贫开发的综合干预第103页
    7.3 正确处理牧区扶贫开发中出现的不和谐关系第103-110页
        7.3.1 发展现代化畜牧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第103-107页
        7.3.2 走可持续牧区扶贫开发道路第107-108页
        7.3.3 切实巩固扶贫成果第108-110页
    7.4 增强各扶贫主体间的综合扶贫效果第110-113页
        7.4.1 充分发挥政府在牧区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第110-111页
        7.4.2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牧区扶贫开发第111-112页
        7.4.3 积极开展国际扶贫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第112-113页
结论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5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5-126页
后记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BG在蜂窝夹芯板冲击过程中的能量密度谱分析
下一篇:应用于TPMS的风致振动能量采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