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探索综合时代的思维方式 | 第8-12页 |
第一章 科学技术革命是思维方式变革的源泉 | 第12-45页 |
一、思维方式及其产生与形成的基础 | 第13-19页 |
(一) 关于思维方式 | 第13-16页 |
(二) 思维方式产生和形成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 | 第16-18页 |
(三) 科技革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和最突出的表现方式.. | 第18-19页 |
二、科技革命是思维方式变革的必要条件 | 第19-24页 |
三、思维方式的历时性存在——科技革命与思维方式变革的一致性 | 第24-45页 |
(一) 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思维方式 | 第26-28页 |
(二) 近代以来的科技革命与思维方式 | 第28-38页 |
(三) 20 世纪的科技革命与思维方式 | 第38-45页 |
第二章 新科技革命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 第45-70页 |
一、新科技革命概述 | 第45-61页 |
(一) 什么是新科技革命 | 第45-47页 |
(二) 新科技革命的具体内容 | 第47-52页 |
(三) 当代新科技革命发展的新阶段——数字化时代和纳米时代的到来 | 第52-55页 |
(四) 新科技革命的特点 | 第55-61页 |
二、新科技革命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 第61-70页 |
(一) 思维方式重要性的时代变迁 | 第61-63页 |
(二) 新科技革命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 第63-70页 |
第三章 思维方式的时代性转换 | 第70-120页 |
一、从简单性原则到复杂性原则 | 第74-83页 |
(一) 经典科学的简单性原则及其成就 | 第75-78页 |
(二) 哲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简单性原则 | 第78-80页 |
(三) 简单性原则的困境与复杂性原则的凸显 | 第80-83页 |
二、从现实性思维到虚拟性思维 | 第83-91页 |
(一) 现实性——传统科学技术和哲学的出发点 | 第83-85页 |
(二) 虚拟——科学与哲学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 | 第85-90页 |
(三) 虚拟性——数字化时代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 | 第90-91页 |
三、从实体性思维到关系性思维 | 第91-97页 |
(一) 实体性思维——传统科学和哲学的出发点 | 第91-92页 |
(二) 关系性思维——当代科学和哲学的思维 | 第92-94页 |
(三) 实体的属性随关系而改变 | 第94-97页 |
四、从预成性思维到生成性思维 | 第97-106页 |
(一) 经典科学中的预成性思维及其成就 | 第98-100页 |
(二) 哲学中的预成性思维 | 第100-102页 |
(三) 预成性思维的困境与生成性思维的凸显 | 第102-106页 |
五、从精确性思维到模糊性思维 | 第106-120页 |
(一) 传统科学中的精确性思维和确定性原则及其成就 | 第107-110页 |
(二) 哲学中的精确性思维与确定性原则 | 第110-112页 |
(三) 精确性思维和确定性原则的困境与模糊性思维的凸显 | 第112-120页 |
第四章 科学思维方式的反思 | 第120-147页 |
一、反思科学思维,寻求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 | 第120-128页 |
二、科学思维的泛化——科学主义思维 | 第128-141页 |
(一) 信息崇拜 | 第131-133页 |
(二) 基因崇拜 | 第133-136页 |
(三) 纳米崇拜 | 第136-141页 |
三、科学思维向哲学思维转化的方法论问题——从认识论到生存论 | 第141-147页 |
结语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其它科研成果 | 第159-160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160-164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