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的难点与重点 | 第13页 |
1.4.3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5.2 比较研究法 | 第14页 |
1.5.3 实地调查与访谈法 | 第14页 |
1.5.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础理论 | 第15-22页 |
2.1 突发事件含义 | 第15页 |
2.2 高校突发事件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 第15-16页 |
2.3 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类与分级 | 第16-18页 |
2.3.1 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类 | 第16-17页 |
2.3.2 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级 | 第17-18页 |
2.4 高校应急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 第18-20页 |
2.4.1 高校应急管理的内涵 | 第18-19页 |
2.4.2 高校应急管理的特征 | 第19-20页 |
2.5 高校应急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20-22页 |
2.5.1 生命第一原则 | 第20页 |
2.5.2 防救结合的原则 | 第20页 |
2.5.3 及时沟通与协调一致的原则 | 第20页 |
2.5.4 安全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 | 第20-21页 |
2.5.5 遵守“合法、守法”的原则 | 第21-22页 |
第3章 影响中国高校发生突发事件的因素分析 | 第22-27页 |
3.1 内在因素 | 第22-23页 |
3.1.1 高校的迅猛发展与办学条件及管理滞后的矛盾 | 第22页 |
3.1.2 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 | 第22-23页 |
3.1.3 心智不成熟 | 第23页 |
3.1.4 法律意识淡薄 | 第23页 |
3.2 外在因素 | 第23-27页 |
3.2.1 社会经济因素 | 第23-24页 |
3.2.2 形形色色的社会文化并存 | 第24页 |
3.2.3 不合理的家庭结构与不良的家庭教育 | 第24-25页 |
3.2.4 高校校园周边不良因素的存在 | 第25页 |
3.2.5 高校校园地理位置偏僻 | 第25-27页 |
第4章 中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7-31页 |
4.1 高校应急管理人员意识淡薄 | 第27-28页 |
4.2 高校应急管理缺乏应急法治的基础 | 第28页 |
4.3 缺乏高效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和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 | 第28-29页 |
4.4 应急预案缺失或操作性不强 | 第29-30页 |
4.5 心理应急干预的相关机制不健全 | 第30-31页 |
第5章 福建某大学学生跳楼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案例分析 | 第31-37页 |
5.1 案例概况 | 第31-32页 |
5.2 学校应急处置反应 | 第32-33页 |
5.3 案例评析与启迪 | 第33-37页 |
5.3.1 案例评析 | 第33-34页 |
5.3.2 案例启迪 | 第34-37页 |
第6章 中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优化重构 | 第37-47页 |
6.1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之预案体系 | 第37-39页 |
6.1.1 完善应急预案 | 第37-38页 |
6.1.2 强化预案管理 | 第38页 |
6.1.3 强化预案培训和演练 | 第38-39页 |
6.2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之预警体系 | 第39-41页 |
6.2.1 电子预警系统与指标预警系统 | 第39-40页 |
6.2.2 预警系统的作用及其要求 | 第40-41页 |
6.3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之处置体系 | 第41-43页 |
6.3.1 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的两大注意事项 | 第41-42页 |
6.3.2 高校突发事件处置遵循“经济合理”原则 | 第42页 |
6.3.3 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 第42-43页 |
6.4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之辅助体系 | 第43-47页 |
6.4.1 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体系 | 第43-44页 |
6.4.2 心理干预体系 | 第44-45页 |
6.4.3 沟通体系 | 第45页 |
6.4.4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总结体系 | 第45-47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