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费托合成废水概述 | 第12-14页 |
1.2.1 费托合成废水特点 | 第12-13页 |
1.2.2 目前对费托合成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3-14页 |
1.3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 第14-18页 |
1.3.1 概述 | 第14-16页 |
1.3.2 厌氧强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4 零价铁技术 | 第18-21页 |
1.4.1 污染物的零价铁预处理 | 第18-20页 |
1.4.2 零价铁强化厌氧生物处理 | 第20-21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1-23页 |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5.2 课题来源 | 第22页 |
1.5.3 本研究的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2.1.1 实验用水 | 第23页 |
2.1.2 接种污泥 | 第23-24页 |
2.1.3 实验药品 | 第24-25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25-27页 |
2.2.1 静态试验 | 第25-26页 |
2.2.2 UASB连续流实验 | 第26-27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7-31页 |
2.3.1 常规指标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2.3.2 厌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测定 | 第28页 |
2.3.3 厌氧污泥中不同赋存形态铁含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2.3.4 辅酶F_(420)/F_(430)的测定 | 第29-31页 |
第3章 静态试验下实验参数的影响分析及优化 | 第31-46页 |
3.1 实验参数对去除效能的影响 | 第31-34页 |
3.1.1 初始pH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3.1.2 零价铁粒径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3.1.3 零价铁投加量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 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参数 | 第34-39页 |
3.2.1 Box-Behnken实验设计 | 第35页 |
3.2.2 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35-37页 |
3.2.3 响应曲面分析与优化 | 第37-39页 |
3.3 零价铁与Fe~(2+)强化效果对比 | 第39-44页 |
3.3.1 COD_(Cr)去除率对比 | 第39-40页 |
3.3.2 产气/产CH_4量对比 | 第40-42页 |
3.3.3 系统pH、ORP变化情况 | 第42-43页 |
3.3.4 消化液中Fe~(2+)浓度变化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零价铁强化UASB连续运行试验研究 | 第46-65页 |
4.1 零价铁对UASB反应器效能的影响 | 第46-49页 |
4.1.1 零价铁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第46-48页 |
4.1.2 零价铁对产气量、产甲烷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 出水VFAs浓度变化及出水含氧有机物含量对比 | 第49-52页 |
4.2.1 出水VFAs浓度变化 | 第49-51页 |
4.2.2 出水含氧有机物含量对比 | 第51-52页 |
4.3 零价铁对厌氧污泥EPS的影响 | 第52-56页 |
4.3.1 EPS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第53-55页 |
4.3.2 EPS组成成分变化 | 第55-56页 |
4.4 零价铁对厌氧污泥颗粒化进程的影响 | 第56-62页 |
4.4.1 厌氧污泥细胞疏水性和Zeta电位 | 第56-59页 |
4.4.2 厌氧污泥外观特性 | 第59-62页 |
4.5 厌氧污泥中不同形态铁的分布 | 第62-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零价铁对厌氧消化产甲烷菌的影响 | 第65-75页 |
5.1 零价铁对厌氧污泥中辅酶F_(420)和F_(430)含量的影响 | 第65-68页 |
5.1.1 零价铁对F_(420)含量的影响 | 第65-67页 |
5.1.2 零价铁对F_(430)含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5.2 厌氧污泥红外光谱分析 | 第68-71页 |
5.3 零价铁对厌氧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的影响 | 第71-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