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9页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1 证据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四代专家系统 | 第16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基于XML的知识表示方法及知识库构建 | 第19-39页 |
2.1 知识的概念、特性以及分类 | 第19-21页 |
2.1.1 知识的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2.1.2 知识的特点 | 第20页 |
2.1.3 专家系统知识的分类 | 第20-21页 |
2.2 常用的知识表示方法 | 第21-24页 |
2.2.1 选择知识表示方法的原则 | 第21页 |
2.2.2 常用的知识表示方法简述 | 第21-24页 |
2.3 基于XML的知识表示方法的设计与应用举例 | 第24-30页 |
2.3.1XML简介 | 第24-25页 |
2.3.2 基于XML的知识表示方法 | 第25页 |
2.3.3 基于XML的知识表示方法应用举例 | 第25-30页 |
2.4 知识库系统 | 第30-32页 |
2.4.1 知识库系统概述 | 第30-31页 |
2.4.2 构建原则 | 第31-32页 |
2.4.3 构建方法 | 第32页 |
2.5 系统知识库设计 | 第32-36页 |
2.5.1 基于XML知识表示方法的仪器库设计 | 第32-34页 |
2.5.2 基于XML知识表示方法的规则库设计 | 第34-36页 |
2.6 知识的获取 | 第3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6-39页 |
第三章 树形研判模型的研判信息处理 | 第39-53页 |
3.1 信息融合技术 | 第39-43页 |
3.1.1 信息融合 | 第39页 |
3.1.2 信息融合技术 | 第39-41页 |
3.1.3 证据理论的特点与基本概念 | 第41-42页 |
3.1.4 专家系统 | 第42-43页 |
3.2 研判信息的来源 | 第43页 |
3.3 树形储存结构的研究 | 第43-46页 |
3.3.1 不同储存结构的对比分析 | 第43-44页 |
3.3.2 基于树型结构的研判信息储存 | 第44-45页 |
3.3.3 XML知识表示的信息到树型储存结构的转换 | 第45-46页 |
3.4 树形研判模型的分类讨论 | 第46-51页 |
3.4.1 单节点模型 | 第47页 |
3.4.2 双层单子节点模型 | 第47-48页 |
3.4.3 双层多子节点模型 | 第48-49页 |
3.4.4 多层单子节点模型 | 第49页 |
3.4.5 多层多子节点模型 | 第49-50页 |
3.4.6 多层跨子节点模型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推理研究与设计 | 第53-63页 |
4.1 推理方式 | 第53-56页 |
4.1.1 推理过程的方式分类 | 第53-55页 |
4.1.2 推理过程的主要内容 | 第55-56页 |
4.2 推理控制策略 | 第56-59页 |
4.2.1 推理方向 | 第56-59页 |
4.2.2 冲突消解策略 | 第59页 |
4.3 推理流程设计与实现 | 第59-61页 |
4.3.1 推理流程设计 | 第59-60页 |
4.3.2 推理实现 | 第60-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63-77页 |
5.1 传统测试系统与本系统的对比 | 第63-65页 |
5.1.1 传统测试研判系统的不足 | 第63-64页 |
5.1.2 针对传统测试研判系统不足的改进 | 第64-65页 |
5.2 系统总体设计 | 第65-68页 |
5.2.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第65页 |
5.2.2 系统工作流程 | 第65-66页 |
5.2.3 系统模块划分 | 第66-68页 |
5.3 系统实现 | 第68-73页 |
5.3.1 测试仪器库的实现 | 第68-69页 |
5.3.2 测试规则库的实现 | 第69-70页 |
5.3.3 任务管理模块的实现 | 第70-72页 |
5.3.4 测试数据综合研判模块的实现 | 第72-73页 |
5.4 系统测试 | 第73-76页 |
5.4.1 实验环境 | 第73页 |
5.4.2 测试结果 | 第73-76页 |
5.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77-78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86页 |
1.基本情况 | 第85页 |
2.教育背景 | 第85页 |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