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4-16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6-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8页 |
1.1 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20-2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21-34页 |
1.2.1 极化SAR系统概述及发展现状 | 第21-25页 |
1.2.2 极化干涉SAR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1.2.3 极化层析SAR成像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7-34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第34-38页 |
1.3.1 论文主要工作 | 第34-35页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35-38页 |
第二章 极化干涉SAR信号模型及其基本理论 | 第38-56页 |
2.1 极化干涉SAR理论基础 | 第38-43页 |
2.1.1 天线坐标系统 | 第38-39页 |
2.1.2 极化散射矩阵与极化散射向量 | 第39-40页 |
2.1.3 极化协方差矩阵和相干矩阵 | 第40-42页 |
2.1.4 极化干涉SAR复相干系数 | 第42-43页 |
2.2 极化干涉SAR地表散射模型 | 第43-51页 |
2.2.1 RVoG两层散射模型 | 第44-46页 |
2.2.2 S-RVoG两层散射模型 | 第46-50页 |
2.2.3 地表散射模型扩展 | 第50-51页 |
2.3 相干系数分布特征 | 第51-54页 |
2.3.1 S-RVoG模型的线性特征 | 第51-52页 |
2.3.2 观测数据的相干系数区域分布特征 | 第52-5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单基线极化干涉SAR地表参数反演 | 第56-82页 |
3.1 极化干涉数据非平稳自校正方法 | 第58-65页 |
3.2 基于映射空间均衡化的稳健LVM特征提取 | 第65-71页 |
3.3 基于地体散射比差异最大化的体散射相干系数估计 | 第71-72页 |
3.4 基于地形坡度估计的S-RVoG植被参数反演 | 第72-76页 |
3.5 单基线极化干涉S-RVoG模型失配误差分析 | 第76-8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双基线极化干涉SAR地表参数反演 | 第82-96页 |
4.1 双基线极化干涉SAR体散射解模糊基本原理 | 第82-85页 |
4.2 基于聚类分析的双基线地表参数反演算法 | 第85-88页 |
4.3 双基线地表参数反演算法性能分析 | 第88-95页 |
4.3.1 聚类算法仿真试验分析 | 第89-91页 |
4.3.2 最大一致性准则仿真试验分析 | 第91-92页 |
4.3.3 聚类中心估计误差对一致性判定准则的影响分析 | 第92-94页 |
4.3.4 双基线极化干涉SAR地表参数反演仿真试验 | 第94-9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五章 机载极化层析SAR基线优化设计与成像技术研究 | 第96-122页 |
5.1 极化层析SAR三维成像技术基本原理 | 第96-98页 |
5.2 层析SAR基线优化设计方法 | 第98-107页 |
5.2.1 单天线SAR重复航过系统 | 第100-106页 |
5.2.2 多天线干涉SAR重复航过系统 | 第106-107页 |
5.3 基于高程搜索的全极化层析SAR三维成像 | 第107-112页 |
5.3.1 基于最优平行参考航迹的全极化SAR二维成像 | 第108-109页 |
5.3.2 基于高程搜索的层析处理技术 | 第109-111页 |
5.3.3 基于正射影像校正的全极化层析三维信息表征 | 第111-112页 |
5.4 算法验证与仿真试验分析 | 第112-12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22-12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22-12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23-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作者简介 | 第144-146页 |
1. 基本情况 | 第144页 |
2. 教育背景 | 第144页 |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4-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