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玉米病虫害论文

玉米穗腐病致病层出镰刀菌侵染寄主的细胞、生化与分子基础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缩略语及专有词汇表第9-14页
第一章 玉米穗腐病研究进展第14-25页
    1.1 玉米穗腐病第14-20页
        1.1.1 玉米穗腐病发病情况第14-16页
        1.1.2 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第16-19页
        1.1.3 玉米穗腐病的防治第19-20页
    1.2 层出镰刀菌与玉米穗腐病第20-23页
        1.2.1 层出镰刀菌生物学特性第20-21页
        1.2.2 层出镰刀菌寄主范围第21-22页
        1.2.3 层出镰刀菌致病机理第22-23页
    1.3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23-25页
第二章 层出镰刀菌侵染玉米的组织学研究第25-53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6-30页
        2.1.1 玉米及菌株的来源第26页
        2.1.2 菌株的形态和分子鉴定第26-27页
        2.1.3 层出镰刀菌对玉米组织的侵染第27页
        2.1.4 体视镜观察侵染组织第27页
        2.1.5 层出镰刀菌分生孢子与玉米花粉粒的比较观察第27-28页
        2.1.6 扫描电镜观察侵染组织第28页
        2.1.7 侵染组织病理解剖学观察第28页
        2.1.8 侵染菌丝组织定位第28页
        2.1.9 侵染部位H_2_2检测第28-29页
        2.1.10 侵染部位活性氧(O_2~-)检测第29页
        2.1.11 层出镰刀菌对H_2O_2耐受性检测第29页
        2.1.12 培养滤液对寄主细胞毒性第29-30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0-47页
        2.2.1 层出镰刀菌的培养特征及分子鉴定第30-31页
        2.2.2 层出镰刀菌对玉米组织的侵染第31-33页
        2.2.3 层出镰刀菌侵染玉米组织的扫描电镜观察第33-37页
        2.2.4 层出镰刀菌侵染玉米组织的病理解剖学观察第37-43页
        2.2.5 层出镰刀菌分生孢子与玉米花粉粒的比较观察第43-44页
        2.2.6 侵染部位的H_2O_2及O_2~-测第44-45页
        2.2.7 层出镰刀菌H_2O_2耐受性检测第45页
        2.2.8 培养滤液对寄主细胞的毒性第45-47页
    2.3 讨论第47-51页
        2.3.1 层出镰刀菌引起的玉米病害及伤口侵染第47-48页
        2.3.2 层出镰刀菌花丝通道侵染途径第48-49页
        2.3.3 层出镰刀菌在玉米组织内部扩展及系统侵染可能性第49-50页
        2.3.4 侵染过程中层出镰刀菌与寄主的相互作用第50页
        2.3.5 层出镰刀菌的致病性第50页
        2.3.6 层出镰刀菌的传播方式第50-51页
        2.3.7 培养滤液对寄主细胞的毒性第51页
    2.4 小结第51-53页
第三章 层出镰刀菌几种胞外酶检测第53-6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3-56页
        3.1.1 供试菌株和试剂第53-54页
        3.1.2 菌种活化及培养第54页
        3.1.3 取样及样品处理第54页
        3.1.4 蛋白质测定第54页
        3.1.5 淀粉酶活力测定第54页
        3.1.6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第54-55页
        3.1.7 果胶酶活力测定第55页
        3.1.8 PH值测定及数据处理第55页
        3.1.9 层出镰刀菌胞外酶定性检测第55-56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6-61页
        3.2.1 胞外酶定性测定第56-57页
        3.2.2 生物量的变化第57页
        3.2.3 淀粉酶、纤维素酶及果胶酶活性变化第57-60页
        3.2.4 总蛋白含量和PH值变化第60-61页
    3.3 讨论第61-62页
        3.3.1 层出镰刀菌分泌胞外酶种类第61页
        3.3.2 层出镰刀菌胞外酶活性第61-62页
    3.4 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层出镰刀菌原生质体的制备第63-7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3-64页
        4.1.1 层出镰刀菌培养条件优化第63页
        4.1.2 层出镰刀菌酶解条件第63-64页
        4.1.3 原生质体制备方法检验第64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4-72页
        4.2.1 层出镰刀菌培养条件的优化第64-66页
        4.2.2 层出镰刀菌酶解条件的选择第66-67页
        4.2.3 原生质体制备方法检验第67-72页
    4.3 小结第72-73页
第五章 层出镰刀菌STEA基因敲除对致病力的影响第73-94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3-78页
        5.1.1 STEA基因克隆第73-74页
        5.1.2 转化及回补实验第74-77页
        5.1.3 致病性检测第77-78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8-92页
        5.2.1 STEA基因克隆第78-84页
        5.2.2 STEA基因敲除及回补第84-87页
        5.2.3 菌株FP△STEA的菌落特征第87-88页
        5.2.4 致病力检测第88-92页
    5.3 讨论第92-93页
    5.4 小结第93-94页
第六章 玉米内生细菌对层出镰刀菌的抑制第94-104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94-96页
        6.1.1 玉米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培养第94-95页
        6.1.2 玉米内生细菌对层出镰刀菌的拮抗活性检测第95页
        6.1.3 玉米内生细菌的鉴定第95页
        6.1.4 玉米内生细菌对层出镰刀菌侵染寄主的影响检测第95-96页
        6.1.5 所用仪器第96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96-102页
        6.2.1 玉米内生菌的分离及培养第96页
        6.2.2 玉米内生菌对层出镰刀菌的拮抗活性第96-99页
        6.2.3 玉米内生细菌的鉴定第99-100页
        6.2.4 玉米内生细菌抗层出镰刀菌侵染及扩展的效果第100-102页
    6.3 讨论第102-103页
    6.4 小结第103-104页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第104-107页
    7.1 全文结论第104-105页
    7.2 全文讨论第105-106页
        7.2.1 层出镰刀菌的侵染途径第105页
        7.2.2 层出镰刀菌的传播方式第105页
        7.2.3 层出镰刀菌的致病性第105页
        7.2.4 层出镰刀菌与寄主互作第105-106页
    7.3 问题与展望第106页
    7.4 创新性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附录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割手密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黑穗病QTL定位
下一篇:广西桉树人工林叶部病害及其与乡土树种病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