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1 凡纳滨对虾简介 | 第12页 |
1.2 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 | 第12-13页 |
1.2.1 传统养殖模式 | 第12-13页 |
1.2.2 循环水养殖模式 | 第13页 |
1.2.3 生物絮团养殖模式及其他养殖模式 | 第13页 |
1.3 国内外凡纳滨对虾育种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选择育种 | 第15-16页 |
1.4.1 选育基础群体 | 第15页 |
1.4.2 选育材料性能评估 | 第15-16页 |
1.5 凡纳滨对虾遗传参数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5.1 遗传参数估计模型 | 第16-17页 |
1.5.2 生长性状遗传参数 | 第17-18页 |
1.5.3 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 第18-19页 |
1.6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9-20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凡纳滨对虾温度和盐度耐受力的遗传分析 | 第22-28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2-2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2 耐受性实验设计 | 第23页 |
2.1.3 理化因子的控制 | 第23页 |
2.1.4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2.2.1 急性胁迫的耐受力比较 | 第24页 |
2.2.2 各理化因子耐受性的杂种优势 | 第24-25页 |
2.2.3 配合力分析 | 第25-26页 |
2.3 讨论 | 第26-28页 |
2.3.1 理化因子耐受性与选育的结合 | 第26-27页 |
2.3.2 耐受性比较与杂种优势分析 | 第27-28页 |
3 凡纳滨对虾高氨氮和低溶氧抗逆性状的杂交遗传分析 | 第28-34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28-30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3.1.2 耐受性实验设计 | 第29页 |
3.1.3 理化因子的控制 | 第29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3.2.1 急性胁迫耐受性比较 | 第30页 |
3.2.2 各理化因子耐受性的杂种优势 | 第30-31页 |
3.2.3 配合力分析 | 第31-32页 |
3.3 讨论 | 第32-34页 |
3.3.1 一般配合力 | 第32-33页 |
3.3.2 特殊配合力和母本效应 | 第33页 |
3.3.3 性状相关性 | 第33-34页 |
4 凡纳滨对虾3个引进群体及其杂交子代生长性能评估 | 第34-41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5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4.1.2 幼体培育和仔虾暂养 | 第34-35页 |
4.1.3 混养和数据测量 | 第35页 |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4.2.1 各生长阶段的体质量数据正态性检验 | 第35-36页 |
4.2.2 各生长阶段的体质量的描述性统计量 | 第36-38页 |
4.2.3 凡纳滨对虾交配组合体质量最小二乘均值 | 第38页 |
4.2.4 凡纳滨对虾亲本体质量最小二乘均值 | 第38-39页 |
4.3 讨论 | 第39-41页 |
4.3.1 亲本评估 | 第39页 |
4.3.2 杂种优势分析 | 第39-40页 |
4.3.3 最小二乘均值分析 | 第40-41页 |
5 凡纳滨对虾体质量性状时间序列的动态遗传分析 | 第41-48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41-42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5.1.2 家系培育和管理 | 第41-42页 |
5.1.3 数据统计和测量 | 第42页 |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5.2.1 不同发育时刻体质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42-43页 |
5.2.2 不同发育时期体质量的非条件遗传效应分析 | 第43-44页 |
5.2.3 不同发育时期体质量的条件遗传效应分析 | 第44-46页 |
5.3 讨论 | 第46-48页 |
5.3.1 加性显性模型 | 第46页 |
5.3.2 显性遗传效应 | 第46页 |
5.3.3 加性遗传效应 | 第46-48页 |
6 凡纳滨对虾基础群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 第48-58页 |
6.1 材料和方法 | 第48-50页 |
6.1.1 亲本来源 | 第48-49页 |
6.1.2 亲虾培育与催熟 | 第49页 |
6.1.3 家系建立 | 第49页 |
6.1.4 幼体培育和中间暂养 | 第49页 |
6.1.5 后期养成实验 | 第49-50页 |
6.1.6 数据统计和测量 | 第50页 |
6.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0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5页 |
6.2.1 不同发育时刻体质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50-51页 |
6.2.2 不同养殖场不同发育阶段生长性状遗传参数 | 第51-54页 |
6.2.3 同一性状不同生长阶段遗传相关参数 | 第54-55页 |
6.2.4 同一性状不同养殖场地遗传相关 | 第55页 |
6.3 讨论 | 第55-58页 |
6.3.1 遗传力 | 第55-56页 |
6.3.2 遗传相关 | 第56页 |
6.3.3 共同环境效应 | 第56页 |
6.3.4 体质量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 第56-58页 |
7 结论 | 第58-59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76页 |
导师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