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与述评 | 第11-15页 |
1.2.1 国外对财政支农问题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对财政支农问题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扼要述评 | 第14-15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 第15-16页 |
1.3.1 财政支出与财政支农支出 | 第15页 |
1.3.2 国家财政、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支农支出 | 第15-16页 |
1.3.3 财政支农支出效应 | 第16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框架 | 第17-18页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6 区域划分与数据来源的说明 | 第18-19页 |
1.6.1 东中西部区域划分 | 第18页 |
1.6.2 数据来源的说明 | 第18-19页 |
1.7 可能的创新、不足和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9-20页 |
2 财政支农支出的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公共财政理论 | 第20-22页 |
2.1.1 古典经济学派公共财政理论 | 第20页 |
2.1.2 凯恩斯主义公共财政理论 | 第20-21页 |
2.1.3 公共财政基本职能 | 第21-22页 |
2.2 市场与市场失灵理论 | 第22-24页 |
2.2.1 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22页 |
2.2.2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2-24页 |
2.3 经济增长理论 | 第24-26页 |
2.3.1 古典经济学派经济增长理论 | 第24页 |
2.3.2 新制度经济学派经济增长理论 | 第24-26页 |
2.4 论基础述评 | 第26-27页 |
3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总量、结构与区域差异 | 第27-36页 |
3.1 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历史演进过程 | 第27-28页 |
3.1.1 改革开放前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与效果分析 | 第27-28页 |
3.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农政策 | 第28页 |
3.2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状况描述性分析 | 第28-30页 |
3.2.1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规模描述性分析 | 第28-30页 |
3.2.2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描述性分析 | 第30页 |
3.3 区域财政支农支出差异比较分析 | 第30-35页 |
3.3.1 东中西部区域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差异比较分析 | 第30-32页 |
3.3.2 东中西部区域财政支农支出的力度差异比较分析 | 第32-34页 |
3.3.2 东中西部区域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差异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效应的区域差异 | 第36-46页 |
4.1 研究方法:结构式向量回归模型(SVAR模型) | 第36-37页 |
4.2 指标的选取与处理 | 第37-40页 |
4.2.1 财政支农支出 | 第37-38页 |
4.2.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第38页 |
4.2.3 农村居民消费 | 第38-39页 |
4.2.4 农业总产出 | 第39-40页 |
4.2.5 变量的统计描述 | 第40页 |
4.3 实证研究 | 第40-45页 |
4.3.1 ADF检验 | 第40-41页 |
4.3.2 约束条件 | 第41页 |
4.3.3 估计结构方程系数矩阵 | 第41-42页 |
4.3.4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42-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6-52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6-48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48-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