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

中国银行业反垄断问题研究

绪 论第11-23页
    一、 选题的理论及实践意义第11-13页
    二、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13-16页
    三、 本文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第16-19页
    四、 本文主要创新第19-23页
第一章 垄断的中国银行业危机四伏第23-50页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垄断全景扫描第23-28页
        一、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霸主地位第23-25页
        二、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先天不足第25-27页
        三、 民间金融的坎坷之路第27-28页
    第二节 银行业垄断的微观负效应第28-35页
        一、 降低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第28-30页
        二、 窒息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第30-33页
        三、 孽生巨额不良资产第33-35页
    第三节 银行业垄断的宏观负效应第35-41页
        一、 衰减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第35-38页
        二、 抑制货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第38-40页
        三、 低效配置金融资源第40-41页
    第四节 中国银行业旧体制的穷途末路第41-50页
        一、 市场经济瓦解垄断根基第41-42页
        二、 “入世”冲击垄断大堤第42-46页
        三、 “反垄”是摆脱危机的惟一出路第46-48页
        四、 反垄断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第48-50页
第二章 中国银行业垄断的历史轨迹及反思第50-75页
    第一节 旧中国银行业的起源与反思第50-59页
        一、 外国银行垄断时期第50-52页
        二、 群雄纷争时期第52-55页
        三、 双头垄断时期第55-56页
        四、 对旧中国银行业的重新评价第56-59页
    第二节 计划经济时期垄断格局的形成及反思第59-67页
        一、 创建新中国银行业第59-61页
        二、 强化独家垄断体制第61页
        三、 改变垄断的初步尝试第61-63页
        四、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银行业的特点第63-65页
        五、 反思的新视角第65-67页
    第三节 转轨时期银行业的“反垄”之旅第67-75页
        一、 中央银行地位的加强第67-68页
        二、 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形成第68-70页
        三、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立第70-71页
        四、 外资银行的进入第71-72页
        五、 “反垄”之路任重道远第72-75页
第三章 中国银行业垄断的一般分析第75-110页
    第一节 银行业垄断的一般界定第75-93页
        一、 银行业垄断的定义第75-79页
        二、 银行业垄断的分类第79-83页
        三、 银行业垄断的判别标准第83-93页
    第二节 中国银行业垄断的特征第93-99页
        一、 垄断手段的行政性第93-95页
        二、 垄断主体的复合性第95-96页
        三、 垄断动机的多样性第96-99页
        四、 垄断地位的两面性第99页
    第三节 中国银行业垄断机理第99-110页
        一、 体制基础第99-101页
        二、 所有制基础第101-104页
        三、 思想基础第104-107页
        四、 法律基础第107-110页
第四章 反垄断理论的评析与借鉴第110-136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及启迪第110-116页
        一、 马克思的垄断观第110-112页
        二、 列宁的垄断观第112-113页
        三、 邓小平的垄断观第113-114页
        四、 对中国银行业反垄断的启迪第114-116页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反垄断理论评析第116-131页
        一、 传统竞争理论及局限性第116-121页
        二、 现代竞争理论及其借鉴第121-126页
        三、 金融自由化理论、实践及警示第126-131页
    第三节 中国银行业反垄断理论的创新与不足第131-136页
        一、 突破与创新第131-134页
        二、 缺陷与不足第134-136页
第五章 银行业反垄断的理论障碍第136-168页
    第一节 反垄断与公有制第136-143页
        一、 银行国有化的理论渊源第136-139页
        二、 现实与理想的错位第139-141页
        三、 银行功能与银行国有第141-143页
    第二节 反垄断与国家安全第143-153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43-145页
        二、 几个范畴的界定第145-148页
        三、 决定金融安全的安全因子第148-150页
        四、 反垄断与安全因子第150-153页
    第三节 反垄断与市场经济秩序第153-161页
        一、 市场经济无序的冲动与危害第153-156页
        二、 市场经济秩序的涵义第156-157页
        三、 垄断与市场经济秩序的冲突第157-159页
        四、 反垄断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误区第159-161页
    第四节 反垄断与银行规模经济第161-168页
        一、 银行规模经济的界定第161-162页
        二、 银行追求规模经济的动因第162-164页
        三、 银行大规模与银行垄断的非同质性第164-168页
第六章 培植反垄断的微观金融主体第168-203页
    第一节 彻底改造国有商业银行第168-181页
        一、 渐进转轨的困惑第168-170页
        二、 “国有陷阱”之虞第170-171页
        三、 改造的终极模式第171-176页
        四、 退出的战略安排第176-179页
        五、 非国有化与私有化第179-181页
    第二节 加快催生民有银行第181-195页
        一、 民有银行的涵义第181-185页
        二、 民有银行的历史使命第185-187页
        三、 生存空间的可行性分析第187-192页
        四、 民有银行的框架设计第192-195页
    第三节 大胆引进外资银行第195-203页
        一、 外资银行是“破垄”的生力军第195-196页
        二、 两种走极端的错误倾向第196-198页
        三、 提高监管效率的途径第198-203页
第七章 重塑政府与商业银行关系第203-222页
    第一节 权力阴影下的政银关系第203-208页
        一、 垄断背后的传统政银关系第203-204页
        二、 转轨时期政银关系新走向第204-205页
        三、 政银关系中看得见的手第205-208页
    第二节 西方国家政银关系演变及启示第208-214页
        一、 西方国家政银关系的演变第208-211页
        二、 对我国政银关系的启示第211-214页
    第三节 新型政银关系的确立依据第214-217页
        一、 市场缺陷与政府强势第214-215页
        二、 政府与市场的功能边界第215-216页
        三、 政府干预的理性基点第216-217页
    第四节 构建新型政银关系的路径第217-222页
        一、 借助市场经济之力第217-219页
        二、 加速分离政府职能第219-220页
        三、 建立逆向追索问责制第220-222页
结 论第222-224页
参考文献第224-23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第234-235页
论文摘要(中文)第235-238页
论文摘要(英文)第238页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第241-242页
致 谢第242页

论文共2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物流园区优化布局和物流运行关键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经济发展中的汇率制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