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瑟调曲歌诗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0.1 瑟调释义 | 第10-11页 |
0.2 瑟调曲歌诗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4页 |
0.3 本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4-17页 |
0.4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 汉代瑟调曲歌诗 | 第18-23页 |
1.1 乐府机构的设立与对瑟调歌谣的采集 | 第18-20页 |
1.2 下层民众生活与人生感受的抒写 | 第20-21页 |
1.3 精彩的叙事与多体并存的表现形式 | 第21-22页 |
1.4 质朴自然的风格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页 |
2 魏晋时期瑟调曲歌诗 | 第23-34页 |
2.1 曹魏时期 | 第24-28页 |
2.1.1 统治者的提倡与清商署的设立 | 第24-25页 |
2.1.2 以古题写时事与自我情感的抒发 | 第25-27页 |
2.1.3 创制新曲与徒诗入乐 | 第27-28页 |
2.2 两晋时期 | 第28-31页 |
2.2.1 音乐机构的沿袭与音乐的整理 | 第28-29页 |
2.2.2 文学技巧的追求与拟作的出现 | 第29-30页 |
2.2.3 由慷慨悲凉到对繁缛之美的追求 | 第30-31页 |
2.3 四言体的复兴与五言体的兴盛 | 第31-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3 南北朝时期瑟调曲歌诗 | 第34-44页 |
3.1 乐府制度的沿革与吴声、西曲的盛行 | 第34-36页 |
3.2 题材的开拓 | 第36-39页 |
3.2.1 寒士之悲 | 第36-37页 |
3.2.2 边塞之苦 | 第37-39页 |
3.3 情感匮乏与诗风转向浮靡 | 第39页 |
3.4 模拟之气与雕字琢句 | 第39-41页 |
3.5 俗曲雅化与瑟调曲目的传唱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4 隋唐时期瑟调曲歌诗 | 第44-57页 |
4.1 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多民族音乐的融合 | 第44-46页 |
4.2 承袭古题,缺乏新意 | 第46-49页 |
4.3 主题延展,歌诗律化 | 第49-52页 |
4.4 曲调的流传 | 第52-54页 |
4.5 新题兴起与文人徒诗的演进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