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概述 | 第14-19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一、关于略读 | 第14页 |
二、关于略读教学 | 第14-15页 |
三、小学语文略读教学具有独特性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小学语文略读教材的编排及特点 | 第16-17页 |
一、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编排情况 | 第16页 |
二、小学语文略读教材的编排特点 | 第16-17页 |
三、小学语文略读教材的编排意图 | 第17页 |
第三节 小学语文略读教学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一、略读课文教学目标不明确 | 第18页 |
二、对略读课文的认识和定位不准确 | 第18页 |
三、教师在略读教学上缺乏深入研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小学语文略读教学中主问题的界定、功能及设计原则 | 第19-33页 |
第一节 主问题的概念和内涵 | 第19-20页 |
一、主问题的概念 | 第19页 |
二、小学语文略读教学主问题的内涵 | 第19-20页 |
第二节小学语文略读教学主问题的特征 | 第20-23页 |
一、目标指向性 | 第20-21页 |
二、整体性 | 第21页 |
三、探究性 | 第21页 |
四、层次性 | 第21页 |
五、连续性 | 第21-22页 |
六、开放性 | 第22页 |
七、多样性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小学语文略读教学主问题的功能类型 | 第23-27页 |
一、记忆类主问题 | 第24页 |
二、分析类主问题 | 第24-26页 |
三、应用类主问题 | 第26页 |
四、创造类主问题 | 第26-27页 |
第四节 小学语文略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原则 | 第27-33页 |
一、文本原则 | 第28-29页 |
二、对话原则 | 第29页 |
三、生本原则 | 第29-33页 |
第三章 小学语文略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策略 | 第33-49页 |
第一节 紧扣略读教学目标 | 第35-38页 |
一、精读教学目标与略读教学目标对比 | 第35-36页 |
二、依据略读教学能力目标结构设计主问题 | 第36-38页 |
第二节 筛选略读教学内容 | 第38-44页 |
一、依据教材筛选教学内容 | 第38-42页 |
二、依据文本体式筛选教学内容 | 第42-43页 |
三、依据学情筛选教学内容 | 第43-44页 |
第三节 聚焦学生认知水平 | 第44-47页 |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简介 | 第44-45页 |
二、问题认知指向分类 | 第45-47页 |
第四节 考虑措词和句法 | 第47-49页 |
一、仔细选择措词 | 第47-48页 |
二、斟酌问题句法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小学语文略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实践反思 | 第49-56页 |
第一节 适时追问深化主问题 | 第49-51页 |
一、在粗浅的回答中追问 | 第49-50页 |
二、在细微的中追问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 第51-52页 |
一、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 | 第51页 |
二、有疑而问,伺机而问 | 第51-52页 |
第三节 理性模式与感性教育相结合 | 第52-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