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大断面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安全影响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大断面隧道施工影响围岩稳定性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17-33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7-20页 |
2.1.1 线路概况 | 第17页 |
2.1.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概况 | 第17-20页 |
2.1.3 隧道进出口斜坡稳定性评价 | 第20页 |
2.2 天长岭隧道主要参数 | 第20-26页 |
2.2.1 隧道总体设计参数 | 第20-22页 |
2.2.2 上下台阶开挖爆破技术参数 | 第22-25页 |
2.2.3 隧道正常涌水量预测 | 第25-26页 |
2.3 大断面隧道施工影响围岩稳定的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26-31页 |
2.3.1 影响因素类别划分 | 第26-27页 |
2.3.2 构造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 第27-28页 |
2.3.3 单项指标权重确定 | 第28-29页 |
2.3.4 综合权重计算 | 第29-30页 |
2.3.5 模糊综合评价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大断面隧道施工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 第33-49页 |
3.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33-36页 |
3.1.1 材料本构模型和边界条件 | 第33-35页 |
3.1.2 计算方案分析 | 第35-36页 |
3.1.3 计算参数选取 | 第36页 |
3.2 大断面隧道施工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6-46页 |
3.2.1 新建大断面隧道进口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6-38页 |
3.2.2 不同隧道埋深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8-40页 |
3.2.3 不同隧道断面形式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0-42页 |
3.2.4 不同间距隧道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2-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四章 大断面隧道施工现场围岩变形监控量测和稳定性分析 | 第49-57页 |
4.1 大断面隧道施工现场监控量测 | 第49-50页 |
4.1.1 隧道监控量测的目的及监测内容 | 第49页 |
4.1.2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 第49-50页 |
4.2 隧道围岩监控量测数据及分析 | 第50-55页 |
4.2.1 地表沉降规律分析 | 第51-52页 |
4.2.2 围岩收敛规律分析 | 第52页 |
4.2.3 拱顶位移规律分析 | 第52-53页 |
4.2.4 新建隧道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3-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新建大断面隧道爆破施工对既有隧道安全影响研究 | 第57-67页 |
5.1 隧道爆破振动安全监测 | 第57-61页 |
5.1.1 隧道爆破振动安全监测概述及目的 | 第57页 |
5.1.2 隧道爆破振动安全监测方案 | 第57-59页 |
5.1.3 隧道爆破振动安全监测安全指标值及预警系统 | 第59-61页 |
5.2 爆破震动监测数据及分析 | 第61-65页 |
5.2.1 炸药量对爆破振动影响分析 | 第61-62页 |
5.2.2 爆心距对爆破振动影响分析 | 第62-63页 |
5.2.3 天长岭进口地表质点振动速度回归分析 | 第63-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