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 | 第11-15页 |
|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 | 第11-12页 |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定位 | 第12-15页 |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的依据与原则 | 第15-24页 |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 第15-18页 |
| 1.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 第15-16页 |
| 2.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16页 |
| 3.历史实践的经验 | 第16-17页 |
| 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 | 第17-18页 |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构建的原则 | 第18-24页 |
| 1.科学性原则 | 第18-19页 |
| 2.协调性原则 | 第19-20页 |
| 3.指向性原则 | 第20-21页 |
| 4.多维性原则 | 第21-24页 |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历史沿革 | 第24-34页 |
| (一)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24-27页 |
| 1.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 | 第24-25页 |
| 2.土地革命时期 | 第25-26页 |
| 3.抗日战争时期 | 第26页 |
| 4.解放战争时期 | 第26-27页 |
|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27-29页 |
| 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第27-28页 |
| 2.文化大革命时期 | 第28-29页 |
|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29-31页 |
| 1.改革开放初期 | 第29页 |
| 2.改革开放发展期 | 第29-30页 |
| 3.深化改革时期 | 第30-31页 |
|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发展的基本经验 | 第31-34页 |
| 1.理想与现实的协调统一 | 第31-32页 |
| 2.个人与社会协调统一 | 第32-33页 |
| 3.历史性与时代性统一 | 第33-34页 |
| 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构建 | 第34-49页 |
|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分析 | 第34-39页 |
|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目标 | 第34-36页 |
|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目标 | 第36-38页 |
|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级目标 | 第38-39页 |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影响要素 | 第39-43页 |
| 1.社会 | 第40-41页 |
| 2.家庭 | 第41-42页 |
| 3.学校 | 第42-43页 |
| (三)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涵 | 第43-49页 |
| 1.有灵魂 | 第43-45页 |
| 2.有理性 | 第45-46页 |
| 3.有本事 | 第46-47页 |
| 4.有觉悟 | 第47-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