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建筑物与设备论文--通风、通风设备论文

基于温度效应的公路隧道运营通风模式优化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隧道温度场研究第13-15页
        1.2.2 隧道通风计算模型研究第15-16页
        1.2.3 隧道自然风压研究第16-18页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第18-20页
        1.3.1 主要内容及研究难点第18-19页
        1.3.2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隧道和竖井内风流温度计算模型建立第20-39页
    2.1 隧道内风温影响因素第20-22页
        2.1.1 隧址大气第20页
        2.1.2 隧道热源第20-22页
        2.1.3 自然压缩热第22页
    2.2 风流与围岩不稳定传热机理第22-26页
    2.3 隧道纵向风温计算数学模型第26-28页
    2.4 送风井风温计算数学模型第28-33页
        2.4.1 空气自压缩温升第28页
        2.4.2 围岩传热温升第28-31页
        2.4.3 水分蒸发引起的温差第31-32页
        2.4.4 送风井风温总变化量第32-33页
    2.5 排风井风温计算数学模型第33页
    2.6 隧道纵向风温计算模型验证第33-38页
    2.7 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隧道内外风流温差对通风系统的影响第39-79页
    3.1 风流温差引起的热位差第39-41页
        3.1.1 热位差的概念第39页
        3.1.2 通风计算原理第39-41页
    3.2 热位差计算模型及数值模拟验证第41-46页
        3.2.1 无竖井隧道热位差计算第41页
        3.2.2 带竖井隧道热位差计算第41-42页
        3.2.3 热位差计算模型的数值模拟验证第42-46页
    3.3 环境温度对单竖井集中排(送)风影响数值模拟第46-62页
        3.3.1 热位差作用下的自然通风第46-51页
        3.3.2 热位差与竖井轴流风机作用下的机械通风第51-62页
    3.4 环境温度对竖井排送组合通风影响的数值模拟第62-77页
        3.4.1 环境温度对单竖井排送组合通风的影响第62-70页
        3.4.2 环境温度对两竖井排送组合通风的影响第70-77页
    3.5 小结第77-79页
第四章 基于温度效应的隧道通风网络解算方法第79-92页
    4.1 隧道通风网络理论第79-80页
        4.1.1 隧道通风网络图的绘制第79页
        4.1.2 隧道通风网络图的简化第79-80页
    4.2 风网中风流变化基本规律第80-81页
        4.2.1 风量平衡定律第80页
        4.2.2 风压平衡定律第80-81页
        4.2.3 阻力定律第81页
    4.3 隧道风网分析基本模型第81-87页
        4.3.1 通风阻力计算模型第81-82页
        4.3.2 风机风压计算模型第82-83页
        4.3.3 交通风压计算模型第83页
        4.3.4 自然风压计算模型第83-84页
        4.3.5 竖井送排通风计算模型第84-87页
    4.4 风网解算原理第87-89页
        4.4.1 节点法计算原理第87-88页
        4.4.2 线性迭代法第88-89页
    4.5 隧道风网计算程序介绍第89-91页
        4.5.1 程序功能第90页
        4.5.2 程序应用第90-91页
    4.6 小结第91-92页
第五章 基于温度效应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运营通风模式优化第92-131页
    5.1 概述第92页
    5.2 通风计算参数第92-96页
    5.3 隧道交通风压计算模型第96-100页
    5.4 不同环境温度时隧道内风量分布第100-105页
    5.5 不同环境温度和行车速度时隧道内风量分布第105-115页
    5.6 不同热位差和交通风压作用下隧道运营通风模式优化第115-130页
    5.7 小结第130-131页
结论与建议第131-134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131-133页
    创新点第133页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0页
附录第140-180页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80-181页
    1. 学术成果第180页
    2.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第180-181页
致谢第181页

论文共1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智能算法的陕西省公路边坡稳定性评价
下一篇:基于灰色理论的二手车市场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