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词表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水蛭的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研究 | 第13-34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实验部分 | 第14-15页 |
1.2.1 仪器和试剂 | 第14-15页 |
1.2.2 水蛭样品的制备 | 第15页 |
1.2.3 CE运行缓冲液的配制 | 第15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15-32页 |
1.3.1 水蛭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15-17页 |
1.3.2 进样时间的选择 | 第17页 |
1.3.3 添加剂的选择 | 第17-18页 |
1.3.4 缓冲溶液的选择 | 第18-20页 |
1.3.5 分离电压的选择 | 第20-21页 |
1.3.6 方法学考察 | 第21-31页 |
1.3.6.1 精密度试验 | 第21-23页 |
1.3.6.2 重复性试验 | 第23页 |
1.3.6.3 稳定性试验 | 第23-31页 |
1.3.7 不同来源水蛭指纹图谱的对比 | 第31页 |
1.3.8 结论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场放大—大体积进样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甲磺酸伊马替尼及相关化合物 | 第34-52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5-36页 |
2.2.1 仪器和试剂 | 第35页 |
2.2.2 样品和缓冲溶液的制备 | 第35页 |
2.2.3 电泳条件 | 第35-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8页 |
2.3.1 分离条件的优化 | 第36-40页 |
2.3.1.1 添加剂的选择 | 第36页 |
2.3.1.2 HP-β-CD浓度的考察 | 第36-37页 |
2.3.1.3 缓冲溶液p H的考察 | 第37-39页 |
2.3.1.4 有机溶剂添加剂的考察 | 第39-40页 |
2.3.2 在线富集 | 第40-45页 |
2.3.2.1 重力进样 | 第41页 |
2.3.2.2 电动进样 | 第41-45页 |
2.3.2.2.1 不同稀释溶剂的考察 | 第42页 |
2.3.2.2.2 样品稀释溶剂p H值的考察 | 第42-43页 |
2.3.2.2.3 进样电压和进样时间的考察 | 第43-45页 |
2.3.3 重力进样与电动进样的比较 | 第45-46页 |
2.3.4 方法学评估 | 第46-48页 |
2.3.5 过程质量控制中FASS-LVSI的应用 | 第48页 |
2.4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第三章 一种新型反相/两性离子/亲水作用色谱混合模式固定相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 | 第52-75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2-55页 |
3.2.1 药品和试剂 | 第52-53页 |
3.2.2 仪器 | 第53页 |
3.2.3 固定相的制备、表征和色谱柱的装填 | 第53-54页 |
3.2.4 样品和流动相的制备方法 | 第54-5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5-71页 |
3.3.1 SIL-PS的制备与表征 | 第55-56页 |
3.3.2 色谱评价 | 第56-68页 |
3.3.2.1 乙腈含量的影响 | 第56-64页 |
3.3.2.2 流动相p H的影响 | 第64-65页 |
3.3.2.3 流动相中缓冲盐浓度的影响 | 第65-67页 |
3.3.2.4 柱温的影响 | 第67-68页 |
3.3.3 保留重复性考察 | 第68-69页 |
3.3.4 SIL-PS的分离应用 | 第69-71页 |
3.4 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第四章 综述:毛细管电泳在动物源性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75-94页 |
4.1 引言 | 第75-76页 |
4.2 CE在动物源性药物指纹图谱研究中的应用 | 第76-77页 |
4.3 CE在动物源性药物含量测定中的应用 | 第77-80页 |
4.3.1 CZE在动物源性药物含量测定中的应用 | 第77-78页 |
4.3.2 MEKC在动物源性药物含量测定中的应用 | 第78-79页 |
4.3.3 其他分离模式在动物源性药物含量测定中的应用 | 第79-80页 |
4.4 结论和展望 | 第80-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附录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