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20-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50页 |
1.1 蓄热的作用及意义 | 第22-24页 |
1.2 蓄热方式的分类 | 第24-25页 |
1.3 水蓄热技术 | 第25-29页 |
1.3.1 水的蓄热特性 | 第25-26页 |
1.3.2 水蓄热的应用方式 | 第26-28页 |
1.3.3 水蓄热的温度范围 | 第28-29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9-4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9-33页 |
1.4.2 基础研究进展 | 第33-40页 |
1.4.3 工程应用研究 | 第40-47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7-50页 |
第二章 亚临界水保温过程的实验研究 | 第50-66页 |
2.1 引言 | 第50页 |
2.2 实验系统与主要设备 | 第50-55页 |
2.2.1 实验系统 | 第50-51页 |
2.2.2 主要设备 | 第51-55页 |
2.3 实验内容与步骤 | 第55-57页 |
2.3.1 实验内容 | 第55页 |
2.3.2 实验步骤 | 第55-57页 |
2.4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 第57-60页 |
2.4.1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7-58页 |
2.4.2 热电阻的标定 | 第58-59页 |
2.4.3 误差分析 | 第59-60页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65页 |
2.5.1 温度分布分析 | 第60-62页 |
2.5.2 蓄热分析 | 第62-63页 |
2.5.3 蓄(?)分析 | 第63-6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三章 亚临界水保温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66-84页 |
3.1 引言 | 第66页 |
3.2 数学模型 | 第66-74页 |
3.2.1 模拟区域 | 第66-68页 |
3.2.2 数学模型与假设 | 第68-69页 |
3.2.3 初始条件 | 第69页 |
3.2.4 边界条件 | 第69-70页 |
3.2.5 物性 | 第70-74页 |
3.3 数值计算方法 | 第74-76页 |
3.3.1 控制方程组求解策略 | 第74页 |
3.3.2 计算区域的网格划分方法 | 第74-75页 |
3.3.3 控制方程的离散方法 | 第75页 |
3.3.4 代数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 第75-76页 |
3.4 有效性验证 | 第76-83页 |
3.4.1 数值有效性验证 | 第77-82页 |
3.4.2 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82-8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四章 亚临界水保温过程流动传热特性研究 | 第84-126页 |
4.1 引言 | 第84页 |
4.2 非稳态和准稳态阶段的划分 | 第84-86页 |
4.3 非稳态阶段 | 第86-106页 |
4.3.1 非稳态阶段流场与温度场分析 | 第86-97页 |
4.3.2 非稳态阶段传热特性 | 第97-106页 |
4.4 准稳态阶段 | 第106-123页 |
4.4.1 准稳态阶段流场与温度场分析 | 第106-116页 |
4.4.2 准稳态阶段传热特性研究 | 第116-12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3-126页 |
第五章 系统参数对亚临界水蓄热性能的影响 | 第126-158页 |
5.1 引言 | 第126页 |
5.2 系统参数及蓄热性能指标 | 第126-130页 |
5.2.1 系统参数的选取 | 第126-127页 |
5.2.2 蓄热性能指标 | 第127-130页 |
5.3 亚临界水初始温度的影响 | 第130-134页 |
5.4 水箱长径比的影响 | 第134-137页 |
5.5 壁面区参数的影响 | 第137-144页 |
5.5.1 壁面材料物性 | 第137-141页 |
5.5.2 壁面层的厚度 | 第141-144页 |
5.6 保温层参数的影响 | 第144-149页 |
5.6.1 保温层材料物性 | 第144-147页 |
5.6.2 保温层的厚度 | 第147-149页 |
5.7 环境参数的影响 | 第149-155页 |
5.7.1 对流换热系数 | 第150-152页 |
5.7.2 环境温度 | 第152-155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55-158页 |
第六章 大规模亚临界水蓄热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第158-192页 |
6.1 前言 | 第158页 |
6.2 大规模亚临界水蓄热实验平台 | 第158-163页 |
6.2.1 蓄热实验平台的构成 | 第159-163页 |
6.2.2 蓄热实验平台的操作 | 第163页 |
6.3 实验工况范围 | 第163-165页 |
6.3.1 影响系统性能的参数 | 第163-164页 |
6.3.2 实验工况的确定 | 第164-165页 |
6.4 实验数据的处理 | 第165-169页 |
6.4.1 数据处理方法的依据 | 第165-166页 |
6.4.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66-168页 |
6.4.3 数据的无量纲化 | 第168页 |
6.4.4 蓄热效率和蓄(?)效率的计算方法 | 第168-169页 |
6.5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69-183页 |
6.5.1 水罐内的温度 | 第169-174页 |
6.5.2 蓄热量 | 第174-176页 |
6.5.3 蓄热效率 | 第176-178页 |
6.5.4 蓄(?)量 | 第178-181页 |
6.5.5 蓄(?)效率 | 第181-183页 |
6.6 大规模亚临界水蓄热技术在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的应用 | 第183-190页 |
6.6.1 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简介 | 第183-184页 |
6.6.2 亚临界水蓄热子系统 | 第184-185页 |
6.6.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5-187页 |
6.6.4 结果分析 | 第187-190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90-19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92-196页 |
7.1 结论 | 第192-193页 |
7.2 创新点 | 第193-194页 |
7.3 工作展望 | 第194-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206-210页 |
致谢 | 第210-212页 |
作者简介 | 第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