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9页 |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4页 |
1.2.1 我国高等教育与大学校园的变化 | 第9-12页 |
1.2.2 处于重大变革中的大学校园学生生活区 | 第12页 |
1.2.3 发人深思的问题 | 第12-14页 |
1.2.4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高校校园的规划与变革 | 第15-25页 |
2.1 教育理念与校园规划 | 第15-17页 |
2.2 教育理念变革与校园学生生活区规划设计 | 第17-18页 |
2.3 校园规模与校园规划 | 第18-23页 |
2.3.1 关于“功能分区” | 第18-19页 |
2.3.2 单元组团模式 | 第19-23页 |
2.4 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体育运动区的关系 | 第23-25页 |
2.4.1 连接方式 | 第23页 |
2.4.2 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学生生活区规划与设计 | 第25-45页 |
3.1 今昔对比校园学生生活区的变化 | 第25-29页 |
3.1.1 人数,规模,建设标准 | 第25-26页 |
3.1.2 功能角色 | 第26-28页 |
3.1.3 规划管理,空间环境 | 第28-29页 |
3.2 学生生活区要素构成 | 第29-30页 |
3.3 学生生活区室外空间环境设计 | 第30-39页 |
3.3.1 目前室外空间环境状况分析 | 第30-32页 |
3.3.2 室外空间环境与活动 | 第32-33页 |
3.3.3 室外空间环境的要素与定位 | 第33-37页 |
3.3.4 室外空间环境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 第37-39页 |
3.4 学生生活区商业服务设施的规划、整合设计 | 第39-42页 |
3.4.1 商业服务设施的变化 | 第40页 |
3.4.2 商业服务设施的现状 | 第40-41页 |
3.4.3 商业服务设施的规划与整合设计 | 第41-42页 |
3.5 学生生活区与校园文化建设 | 第42-45页 |
第四章 学生公寓设计研究 | 第45-75页 |
4.1 学生公寓的发展变化 | 第45-52页 |
4.1.1 学生公寓与学生宿舍的区别 | 第45-47页 |
4.1.2 学生公寓主要类型及其优缺点与局限性分析 | 第47-50页 |
4.1.3 短内廊学生公寓 | 第50-52页 |
4.2 学生公寓设计中的新问题 | 第52-55页 |
4.3 未来学生公寓的发展趋势及其新的功能需求 | 第55-59页 |
4.4 学生公寓室内空间设计 | 第59-62页 |
4.4.1 学生公寓室内布置模式 | 第59-61页 |
4.4.2 室内储藏空间的多样与整合 | 第61-62页 |
4.5 国外学生公寓 | 第62-71页 |
4.5.1 注重研究交往空间设计,创造多种交流场所 | 第62-63页 |
4.5.2 多样丰富的储藏空间以及个人空间 | 第63-64页 |
4.5.3 关注学生公寓向多功能、综合体方向发展的趋势 | 第64-65页 |
4.5.4 创造多种类型的学生公寓,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 | 第65-67页 |
4.5.5 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学生宿舍建筑的改造利用 | 第67-70页 |
4.5.6 关注生态、注重环保 | 第70-71页 |
4.6 性别与学生公寓 | 第71-75页 |
4.6.1 生活空间 | 第71-72页 |
4.6.2 个人空间 | 第72页 |
4.6.3 公共空间 | 第72-73页 |
4.6.4 异性交往 | 第73-75页 |
第五章 学生食堂设计研究 | 第75-95页 |
5.1 学生食堂的发展与变化 | 第75-77页 |
5.2 学生食堂现有模式评析 | 第77-81页 |
5.2.1 水平连接 | 第77-79页 |
5.2.2 垂直连接 | 第79-81页 |
5.3 学生食堂未来发展趋势 | 第81-87页 |
5.3.1 建筑规模,空间层次,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第81-83页 |
5.3.2 类型与格局 | 第83-85页 |
5.3.3 多功能、综合性 | 第85页 |
5.3.4 就餐环境 | 第85-86页 |
5.3.5 食堂在校园中的分布 | 第86-87页 |
5.4 值得注意的问题 | 第87-95页 |
5.4.1 食堂面积与就餐区域的关系 | 第87-90页 |
5.4.2 食堂采光 | 第90-91页 |
5.4.3 分类与级别 | 第91页 |
5.4.4 人流疏散 | 第91-93页 |
5.4.5 食堂门前广场 | 第93-95页 |
第六章 学生活动中心设计研究 | 第95-103页 |
6.1 学生活动中心的存在意义与作用 | 第95-97页 |
6.2 学生活动中心的功能 | 第97-98页 |
6.3 学生活动中心在校园中的位置选址 | 第98-100页 |
6.4 学生活动中心的建筑与环境设计 | 第100-102页 |
6.5 学生活动中心的规模与分布 | 第102-103页 |
结语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致谢、声明 | 第109-110页 |
本人简历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