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大跨度悬挑结构的发展现状 | 第9-11页 |
1.1.1 大跨度悬挑结构研究意义 | 第9页 |
1.1.2 大跨度悬挑结构特点 | 第9-10页 |
1.1.3 大跨度悬挑结构的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2 斜拉结构的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2.1 斜拉结构形式 | 第11-12页 |
1.2.2 斜拉结构的特点 | 第12页 |
1.2.3 斜拉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第二章 预应力斜拉索分析 | 第16-24页 |
2.1 拉索的构成和性能 | 第16-18页 |
2.1.1 索的构成和组成 | 第16-17页 |
2.1.2 索的材料 | 第17-18页 |
2.1.3 拉索的设计取值 | 第18页 |
2.2 拉索的解析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2.3 斜拉索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19-21页 |
2.3.1 等效弹性模量法 | 第19-20页 |
2.3.2 多段杆单元法 | 第20页 |
2.3.3 多节点曲线索单元 | 第20页 |
2.3.4 悬链线索单元法 | 第20-21页 |
2.4 预应力对斜拉索静力性能的影响 | 第21-23页 |
2.4.1 大跨度悬挑结构的预应力效应 | 第21页 |
2.4.2 预应力拉索的相关规定 | 第21页 |
2.4.3 预应力施加方法 | 第21-22页 |
2.4.4 拉索的预应力确定方法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几何非线性理论及模型建立 | 第24-31页 |
3.1 结构非线性问题概述 | 第24-25页 |
3.2 几何非线性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3.3 几何非线性的数值解法 | 第26-28页 |
3.3.1 增量法 | 第26页 |
3.3.2 迭代法 | 第26-27页 |
3.3.3 混合法 | 第27-28页 |
3.4 非线性问题中几个关键性问题的处理 | 第28-30页 |
3.4.1 增量步长选择 | 第28页 |
3.4.2 收敛准则 | 第28-3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静力特性分析 | 第31-52页 |
4.1 结构建模 | 第31-34页 |
4.1.1 工程背景介绍 | 第31-32页 |
4.1.2 结构方案选择 | 第32-34页 |
4.1.3 模型建立 | 第34页 |
4.2 斜拉索预应力的施加 | 第34-40页 |
4.2.1 斜拉索预应力分析 | 第35页 |
4.2.2 斜拉索预应力值的确定 | 第35-37页 |
4.2.3 斜拉索预应力的影响 | 第37-39页 |
4.2.4 预应力斜拉索的选择 | 第39-40页 |
4.3 线性分析方法与非线性分析方法对比 | 第40-46页 |
4.3.1 斜拉索索力 | 第40-41页 |
4.3.2 结构变形 | 第41-46页 |
4.4 悬挑混凝土框架斜拉索结构内力分布特征 | 第46-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 第52-86页 |
5.1 现行规范对抗震设计的要求 | 第52页 |
5.2 静力理论 | 第52-53页 |
5.3 模态分析 | 第53-63页 |
5.3.1 基本理论 | 第53-54页 |
5.3.2 求解方法 | 第54页 |
5.3.3 模态质量参与系数取值分析 | 第54-56页 |
5.3.4 参与系数的取值 | 第56-58页 |
5.3.5 结构模态分析结果 | 第58-63页 |
5.4 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 | 第63-70页 |
5.4.1 反应谱的基本理论 | 第64-67页 |
5.4.1.1 质点系地震动反应 | 第64-65页 |
5.4.1.2 地震反应谱 | 第65页 |
5.4.1.3 设计反应谱 | 第65-66页 |
5.4.1.4 反应谱组合分析方法 | 第66-67页 |
5.4.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果分析 | 第67-70页 |
5.5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70-84页 |
5.5.1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法研究现状 | 第70页 |
5.5.2 弹性动力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70-72页 |
5.5.3 地震波的选取 | 第72-75页 |
5.5.4 动力时程计算结果分析 | 第75-8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六章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分析) | 第86-100页 |
6.1 研究意义 | 第86页 |
6.2 基本原理 | 第86-90页 |
6.2.1 结构体系转换(MDOF System-SDOF System) | 第87-88页 |
6.2.2 承载能力谱的建立 | 第88-89页 |
6.2.3 需求谱的建立 | 第89-90页 |
6.3 静力弹塑性分析目标位移的控制方法 | 第90-91页 |
6.3.1 荷载控制法 | 第90页 |
6.3.2 目标位移的位移控制法 | 第90-91页 |
6.4 静力弹塑性分析作用荷载的确定 | 第91页 |
6.5 塑性铰(plastic hinge)定义 | 第91-93页 |
6.6 PUSH-OVER分析结果分析 | 第93-98页 |
6.6.1 模型建立及工况取值 | 第93页 |
6.6.2 分析结果 | 第93-98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七章 结构关键部位和节点设计 | 第100-104页 |
7.1 受拉柱设计 | 第100-102页 |
7.2 预应力斜拉索与混凝土框架连接节点设计 | 第102-103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04-106页 |
8.1.1 静力特征分析 | 第104页 |
8.1.2 自振特性 | 第104-105页 |
8.1.3 多遇地震作用下抗震分析 | 第105页 |
8.1.4 罕遇地震下的抗震分析 | 第105-106页 |
8.2 展望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