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案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0-4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5页 |
2.1.1 城市化 | 第20页 |
2.1.2 城镇化 | 第20-21页 |
2.1.3 新型城镇化 | 第21-22页 |
2.1.4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对比 | 第22-24页 |
2.1.5 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 第24-25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5-32页 |
2.2.1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理论 | 第25-26页 |
2.2.2 增长极理论 | 第26-27页 |
2.2.3 集聚经济和扩散效应理论 | 第27-28页 |
2.2.4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 第28-29页 |
2.2.5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理论 | 第29-32页 |
2.3 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 第32-39页 |
2.3.1 传统城镇化动力机制的作用机理 | 第32-33页 |
2.3.2 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的作用机理 | 第33-38页 |
2.3.3 新型城镇化动力因素的选取 | 第38-39页 |
2.4 模型与方法 | 第39-44页 |
2.4.1 向量自回归模型 | 第39-41页 |
2.4.2 格兰杰检验 | 第41-44页 |
2.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洛阳市城镇化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第45-67页 |
3.1 洛阳市简介 | 第45页 |
3.2 洛阳市传统城镇化发展历程 | 第45-47页 |
3.2.1 河南省传统城镇化发展历程 | 第45-46页 |
3.2.2 洛阳市传统城镇化发展历程 | 第46-47页 |
3.3 洛阳市传统城镇化发展现状 | 第47-54页 |
3.3.1 经济发展 | 第47-48页 |
3.3.2 三大产业 | 第48-52页 |
3.3.3 城乡建设 | 第52-53页 |
3.3.4 教育发展 | 第53-54页 |
3.4 洛阳市新型城镇化动力因素实证分析 | 第54-62页 |
3.4.1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第54-55页 |
3.4.2 动力因素分析 | 第55-62页 |
3.5 洛阳市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 第62-66页 |
3.5.1 城镇化发展规划不合理 | 第62页 |
3.5.2 环境治理有待改善 | 第62-63页 |
3.5.3 城乡收入差距有待调整 | 第63-64页 |
3.5.4 产业结构有待改善 | 第64-65页 |
3.5.5 高等人才缺失 | 第65页 |
3.5.6 城镇化体制缺乏创新 | 第65-66页 |
3.6 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洛阳市新型城镇化政策解构及评价 | 第67-74页 |
4.1 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 | 第67页 |
4.2 洛阳市新型城镇化政策 | 第67-70页 |
4.2.1 人口市民化建设 | 第67-69页 |
4.2.2 基础设施建设 | 第69页 |
4.2.3 产城融合建设 | 第69-70页 |
4.2.4 生态工程建设 | 第70页 |
4.3 洛阳市新型城镇化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 第70-73页 |
4.3.1 实现以人为本 | 第71页 |
4.3.2 提升城乡统筹 | 第71页 |
4.3.3 优化产业互动 | 第71-72页 |
4.3.4 工业转型升级有待增强 | 第72页 |
4.3.5 劳动力素质提升较缓慢 | 第72-73页 |
4.3.6 生态环境改善尚不明显 | 第73页 |
4.4 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洛阳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升路径 | 第74-77页 |
5.1 优化产业结构,牢筑产业支撑 | 第74页 |
5.2 加强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 | 第74-76页 |
5.3 强化人才培养,促进科技创新 | 第76页 |
5.4 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