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典型区种植模式生态经济社会适宜度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前言 | 第10-18页 |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8页 |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1.3.3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 2 适宜度指标模型的构建 | 第18-24页 |
| 2.1 生态适宜度模型构建 | 第18-20页 |
| 2.1.1 温度适宜度 | 第18-19页 |
| 2.1.2 降水适宜度 | 第19页 |
| 2.1.3 日照适宜度 | 第19-20页 |
| 2.1.4 生态适宜度 | 第20页 |
| 2.2 经济适宜度指标的确定 | 第20-21页 |
| 2.3 社会适宜度指标的确定 | 第21-22页 |
| 2.4 适宜度空间插值及栅格叠加 | 第22-24页 |
| 3 高产高效农业区生态经济社会适宜度分析 | 第24-36页 |
| 3.1 黑龙江省概况 | 第24-25页 |
| 3.2 种植模式的选取 | 第25页 |
| 3.3 生态适宜度分析 | 第25-30页 |
| 3.3.1 大麦、荞麦气象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25-26页 |
| 3.3.2 适宜度阈值划分 | 第26-27页 |
| 3.3.3 生态适宜度分布 | 第27-30页 |
| 3.4 经济适宜度分析 | 第30-32页 |
| 3.5 社会适宜度分析 | 第32-33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 4 水资源紧缺区农业生态经济社会适宜度分析 | 第36-48页 |
| 4.1 河北省概况 | 第36-37页 |
| 4.2 熟制分布状况 | 第37-39页 |
| 4.3 种植模式的选取 | 第39页 |
| 4.4 生态适宜度分析 | 第39-42页 |
| 4.4.1 玉米气象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39页 |
| 4.4.2 适宜度阈值划分 | 第39-40页 |
| 4.4.3 生态适宜度分布 | 第40-42页 |
| 4.5 经济适宜度分析 | 第42-43页 |
| 4.6 社会适宜度分析 | 第43-45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 5.1 结论 | 第48-49页 |
| 5.2 展望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附录 | 第56-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