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课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引言第10-14页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2页
    (四)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第12-14页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与理论依据第14-18页
    (一)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厘定第14-16页
        1. 批判的涵义第14页
        2. 批判性思维的涵义第14-15页
        3. 批判性思维的特征第15-16页
    (二) 批判性思维的理论依据第16-18页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16页
        2. 认知学习理论第16-17页
        3.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第17-18页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同一性与重要性第18-22页
    (一) 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同一性第18-19页
        1. 思想政治学科内涵的要求第18页
        2. 中学生认知发展特征的要求第18-19页
        3. 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第19页
    (二) 思想政治课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第19-22页
        1. 激发学生能动性,突出主体地位第19-20页
        2. 完善健全人格,培养创新人才第20页
        3. 改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效率第20页
        4. 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化能力第20-22页
三、思想政治课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途径第22-28页
    (一) 设难置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第22-24页
        1. 开放式提问,给予学生思考空间第22页
        2. 递进式提问,体现知识内在联系第22-23页
        3. 比较式提问,引发内在思维碰撞第23-24页
    (二) 巧用思维,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技巧第24页
        1. 目的性思维,明确批判性思维的指向第24页
        2. 发散性思维,拓宽批判性思维的广度第24页
        3. 逆行性思维,加深批判性思维的严谨第24页
    (三) 完善设计,渗透批判性思维的精神第24-26页
        1. 突破学科限制,拓展批判的范围第24-25页
        2. 体现论证风格,营造批判的氛围第25-26页
    (四) 坚持反思,巩固批判性思维的效果第26-28页
        1. 挖掘教学材料,做好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奠基第26页
        2. 坚持适度原则,把握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度”第26页
        3. 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方案第26-28页
结论第28-29页
参考文献第29-31页
附录第31-33页
后记第33-3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34页

论文共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xendin-4对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胰腺损伤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下一篇:无人机非隔离空域运行的自动避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