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历史地质学、地层学论文--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论文--古生代(界)论文

新疆达坂城一带晚古生代地质特征及其演化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绪论第9-12页
    1.1 研究区地理概况第9-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页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0-11页
    1.4 研究内容及完成的工作第11-12页
        1.4.1 研究内容第11页
        1.4.2 完成实物工作量第11-12页
2.区域地质概况第12-15页
    2.1 区域构造第12-13页
    2.2 区域地层第13-14页
    2.3 区域岩浆岩第14-15页
3.研究区晚古生代地层特征第15-37页
    3.1 研究区北部晚古生代地层特征第16-26页
        3.1.1 晚石炭世柳树沟组(C2l)第16-18页
            3.1.1.1 岩石组合特征第16页
            3.1.1.2 沉积环境第16-17页
            3.1.1.3 时代依据第17-18页
        3.1.2 早二叠世石人子沟组(P1s)第18-22页
            3.1.2.1 岩石组合特征第18-19页
            3.1.2.2 沉积环境第19-21页
            3.1.2.3 时代依据第21-22页
        3.1.3 中二叠世塔什库拉组(P2t)第22-26页
            3.1.3.1 岩石组合特征第22页
            3.1.3.2 沉积环境第22-26页
            3.1.3.3 时代依据第26页
    3.2 研究区南部晚古生代地层第26-37页
        3.2.1 晚石炭世奇尔古斯套组(C2q)第26-31页
            3.2.1.1 岩石组合特征第27页
            3.2.1.2 沉积环境第27-31页
            3.2.1.3 时代依据第31页
        3.2.2 晚石炭世后峡组(C2hx)第31-34页
            3.2.2.1 岩石组合特征第31页
            3.2.2.2 沉积环境第31-33页
            3.2.2.3 时代依据第33-34页
        3.2.3 晚石炭世前峡组(C2qx)第34-37页
            3.2.3.1 岩石组合特征第34页
            3.2.3.2 沉积环境第34-35页
            3.2.3.3 时代依据第35-37页
4.研究区侵入岩特征第37-54页
    4.1 研究区南部晚石炭世侵入岩序列第37-45页
        4.1.1 演化特征第37-40页
        4.1.2 时代讨论第40-42页
        4.1.3 成因类型分析第42-43页
        4.1.4 构造环境及就位机制第43-45页
            4.1.4.1 构造环境分析第43-44页
            4.1.4.2 就位机制探讨第44-45页
    4.2 研究区北部中二叠世侵入岩序列第45-54页
        4.2.1 演化特征第46-47页
        4.2.2 时代讨论第47-49页
        4.2.3 成因类型分析第49-50页
        4.2.4 构造环境及就位机制第50-54页
            4.2.4.1 构造环境分析第50-52页
            4.2.4.2 就位机制探讨第52-54页
5.研究区晚古生代地质演化及地层-构造分区划分第54-59页
    5.1 研究区晚古生代地质演化第54-56页
        5.1.1 中泥盆世晚期-早石炭世大洋聚敛造山阶段第54-55页
        5.1.2 晚石炭世早期裂谷发展阶段第55页
        5.1.3 晚石炭世晚期挤压隆升阶段第55-56页
        5.1.4 早-中二叠世博格达后陆裂陷盆地发展阶段第56页
    5.2 研究区地层-构造分区划分第56-59页
6.结论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附件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彭湖经济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下一篇:基于轻量化评估的高性能汽车钢冲压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