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燃煤烟气污染物排放现状 | 第12-14页 |
1.2 燃煤锅炉烟气治理现状 | 第14-15页 |
1.3 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 第15-21页 |
1.3.1 燃煤烟气脱硫工艺 | 第15-19页 |
1.3.2 燃煤烟气脱硝工艺 | 第19-21页 |
1.4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 第21-26页 |
1.4.1 吸附法 | 第21-22页 |
1.4.2 等离子体法 | 第22页 |
1.4.3 气-固催化法 | 第22-23页 |
1.4.4 络合吸收法 | 第23页 |
1.4.5 氧化吸收法 | 第23-26页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6-28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实验系统与方法 | 第28-40页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8-29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28-29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2 实验装置 | 第29-33页 |
2.2.1 脱硫脱硝系统介绍 | 第29-30页 |
2.2.2 模拟烟气配制系统 | 第30-31页 |
2.2.3 模拟烟气脱除系统 | 第31-32页 |
2.2.4 烟气浓度分析系统 | 第32-33页 |
2.3 二氧化氯的制备及分析 | 第33-37页 |
2.3.1 二氧化氯溶液的制备方法 | 第33-34页 |
2.3.2 二氧化氯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34-35页 |
2.3.3 ClO_2发生装置及使用流程 | 第35页 |
2.3.4 二氧化氯溶液的浓度分析 | 第35-36页 |
2.3.5 光照对二氧化氯溶液储存的影响 | 第36-37页 |
2.4 实验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2.4.1 SO_2和NO_x脱除率的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2.4.2 吸收液成分测定方法 | 第38页 |
2.5 脱硫脱硝实验操作流程 | 第38-39页 |
2.6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二氧化氯协同氨法脱硫脱硝试验研究 | 第40-54页 |
3.1 喷淋塔中氨法烟气脱硫试验 | 第40-44页 |
3.1.1 氨水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2 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1.3 液气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1.4 pH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 喷淋塔中氨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试验 | 第44-46页 |
3.3 ClO_2液相氧化协同氨法同时脱硫脱硝研究 | 第46-53页 |
3.3.1 二氧化氯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2 吸收液pH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3 吸收液温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4 液气比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5 SO_2进气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50-52页 |
3.3.6 NO进气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二氧化氯协同氨法脱硫脱硝反应机理与热力学分析 | 第54-65页 |
4.1 同时脱硫脱硝机理分析 | 第54-59页 |
4.1.1 脱硫脱硝反应前后吸收液的测定 | 第54-58页 |
4.1.2 脱硫脱硝机理的探讨 | 第58-59页 |
4.2 同时脱硫脱硝热力学分析 | 第59-63页 |
4.2.1 热力学定律 | 第60-61页 |
4.2.2 热力学分析 | 第61-63页 |
4.3 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二氧化氯协同氨法同时脱硫脱硝可行性分析 | 第65-68页 |
5.1 脱硫脱硝产物出路问题分析 | 第65页 |
5.2 ClO_2协同氨法工艺经济性分析 | 第65-67页 |
5.3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 第68-70页 |
6.1 总结 | 第68-69页 |
6.2 建议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76页 |
1 作者简历 | 第75页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