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8-14页 |
1.问题的缘由及提出 | 第8页 |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8-10页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页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3.1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3.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4.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5.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5.2 研究的难点 | 第12页 |
5.3 研究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一章 诚信思想概念 | 第14-22页 |
1.1 诚信的起源 | 第14-15页 |
1.1.1“诚”的起源与内涵 | 第14页 |
1.1.2“信”的起源与内涵 | 第14-15页 |
1.2 儒家诚信思想的基本观点 | 第15-21页 |
1.2.1“以仁为本”——孔子的诚信思想 | 第16-17页 |
1.2.2“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子思的诚信思想 | 第17-18页 |
1.2.3“性善论”——孟子的诚信思想 | 第18-19页 |
1.2.4“隆礼重法”——荀子的诚信思想 | 第19页 |
1.2.5“诚者,圣人之本”——周敦颐的诚信思想 | 第19-20页 |
1.2.6 以“理”为本——朱熹的诚信思想 | 第20页 |
1.2.7 以“实有”为基础——王夫之的诚信思想 | 第20-21页 |
1.3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儒家诚信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22-26页 |
2.1 儒家诚信思想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第22页 |
2.2 儒家诚信思想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第22-23页 |
2.3 儒家诚信思想有利于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基本规范 | 第23-24页 |
2.4 儒家诚信思想有利于维护稳定的社会环境 | 第24页 |
2.5 儒家诚信思想有利于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 | 第24-25页 |
2.6 儒家诚信思想有利于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概述 | 第26-30页 |
3.1 诚信教育的内涵 | 第26页 |
3.2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 | 第26-27页 |
3.3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 第27-30页 |
3.3.1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第27页 |
3.3.2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27-28页 |
3.3.3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 | 第28页 |
3.3.4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人才的需要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 | 第30-38页 |
4.1 调查的主要对象及方法 | 第30页 |
4.1.1 调查对象 | 第30页 |
4.1.2 主要调查方法 | 第30页 |
4.2 当代大学生诚信的基本状况——基于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第30-34页 |
4.2.1 积极方面 | 第30-31页 |
4.2.2 消极方面 | 第31-34页 |
4.3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 第34-38页 |
4.3.1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34-35页 |
4.3.2 高校诚信教育缺失的影响 | 第35-36页 |
4.3.3 家庭教育缺失的影响 | 第36页 |
4.3.4 大学生个人因素影响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弘扬儒家诚信思想,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 | 第38-45页 |
5.1 儒家诚信思想蕴含着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丰富资源 | 第38-39页 |
5.1.1 学生内心自省的教育方式 | 第38页 |
5.1.2 学生慎独自律的教育方式 | 第38页 |
5.1.3 教师率先垂范的教育方式 | 第38-39页 |
5.1.4 周围环境熏陶的教育方式 | 第39页 |
5.2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 第39-45页 |
5.2.1 创新诚信观念 | 第39页 |
5.2.2 提升大学生诚信水平 | 第39-40页 |
5.2.3 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和制度保障 | 第40-41页 |
5.2.4 发挥家庭潜移默化的作用 | 第41-42页 |
5.2.5 优化高校诚信教育环境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