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6-8页 |
第一章立体商标及其保护现状 | 第8-14页 |
1.1 立体商标在我国的保护现状 | 第8-11页 |
1.1.1 我国法律对立体商标显著性认定标准的规定 | 第8-9页 |
1.1.2 我国在立体商标显著性方面的法律实践 | 第9-11页 |
1.2 立体商标在发达国家的保护现状 | 第11-14页 |
第二章我国立体商标显著性认定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 第14-22页 |
2.1 我国立体商标的困境 | 第14-16页 |
2.1.1 我国国内核准的立体商标现状 | 第14-15页 |
2.1.2 我国存在争议的立体商标类型 | 第15页 |
2.1.3 我国实践中立体商标显著性认定标准的主观性 | 第15-16页 |
2.2 我国立体商标显著性认定存在困境的原因 | 第16-22页 |
2.2.1 我国关于立体商标显著性认定标准和规定缺失 | 第16-18页 |
2.2.2 我国按照传统商标法的模式解释立体商标显著性的要求 | 第18页 |
2.2.3 忽视“获得显著性”对立体商标显著性认定的重要性 | 第18-20页 |
2.2.4 公众认知习惯问题 | 第20页 |
2.2.5 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认定结果冲突 | 第20-22页 |
第三章发达国家对立体商标显著性的认定及理论依据 | 第22-32页 |
3.1 英美法系国家对立体商标显著性的认定及理论依据 | 第23-25页 |
3.1.1 美国 | 第23-25页 |
3.1.2 英国 | 第25页 |
3.2 大陆法系国家对立体商标显著性的认定及理论依据 | 第25-26页 |
3.2.1 德国 | 第25-26页 |
3.2.2 法国 | 第26页 |
3.3 欧盟法对立体商标显著性的认定及理论依据 | 第26-28页 |
3.4 国际条约对立体商标显著性的认定及理论依据 | 第28-29页 |
3.5 国内外立体商标显著性认定的比较分析 | 第29-32页 |
第四章对我国立体商标显著性认定的法律建议 | 第32-37页 |
4.1 完善我国立体商标显著性认定的法律法规 | 第32-34页 |
4.2 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认定标准的协调 | 第34页 |
4.3 重视“获得显著性”对立体商标显著性认定的意义 | 第34-36页 |
4.4 借鉴发达国家对立体商标审查条件的经验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