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治安工作论文--公共秩序管理论文

善治视角下我国环境风险型群体性事件防范机制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第一章 绪论第6-15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6-8页
        1.1.1 研究背景第6-7页
        1.1.2 研究意义第7-8页
    1.2.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8-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1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2 研究内容第14页
    1.4 研究创新点第14-15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15-21页
    2.1 相关概念第15-16页
        2.1.1 群体性事件第15页
        2.1.2 环境群体性事件第15-16页
        2.1.3 环境风险型群体性事件第16页
    2.2 理论基础第16-21页
        2.2.1 善治理论第16-17页
        2.2.2 社会冲突理论第17-18页
        2.2.3 价值累加理论第18-19页
        2.2.4 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第19-21页
第三章 我国环境风险型群体性事件透视第21-28页
    3.1 现状分析第21-22页
    3.2 事件的特点第22-25页
        3.2.1 冲突焦点为环境风险第22-23页
        3.2.2 群体心理动力机制为焦虑和担忧第23页
        3.2.3 核心诉求以利益表达为主第23-24页
        3.2.4 结果多以政府的妥协而告终第24-25页
    3.3 典型案例分析—江苏启东事件第25-28页
        3.3.1 事件回顾第25-26页
        3.3.2 事件所反映的问题第26-28页
第四章 我国环境风险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第28-36页
    4.1 社会公众有效参与性不足第28-29页
        4.1.1 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第28页
        4.1.2 法律和制度不完善第28-29页
    4.2 政府、专家和公众等社会主体对于风险的认知不一致第29-31页
        4.2.1 政府、专家对环境风险的认知第30页
        4.2.2 民众对于环境风险的认知第30-31页
    4.3.环境补偿机制的缺失和环境保护承诺的失效第31-34页
        4.3.1 环境补偿机制的缺失第31-32页
        4.3.2 环境保护承诺的失效第32-34页
    4.4 预警机制不健全第34-36页
        4.4.1 重应急,轻预防第34页
        4.4.2 预警信息发布不及时第34页
        4.4.3 环境预警组织协调混乱第34-36页
第五章 善治视角下的防范机制构建第36-44页
    5.1 加强社会公众的有效参与第36-37页
        5.1.1 完善公民的参与机制第36页
        5.1.2 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第36-37页
    5.2 加强社会公众与政府、专家之间的风险沟通第37-40页
        5.2.1 构建社会公众与政府、专家之间的风险沟通机制第37-38页
        5.2.2 专家、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第38-40页
    5.3 以公共利益为核心,完善环境补偿机制第40-41页
        5.3.1 以公共利益为核心,完善对相关利益群体的补偿机制第40-41页
        5.3.2 切实有效的治理环境污染,消除社会公众的担忧第41页
    5.4 完善预警机制第41-44页
        5.4.1 从注重应急向预警的常态化转变第41-42页
        5.4.2 及时发布环境预警信息第42-43页
        5.4.3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第43-44页
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47-48页
致谢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优化研究及监测平台设计
下一篇:河洛大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