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6-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6-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2.1.1 群体性事件 | 第15页 |
2.1.2 环境群体性事件 | 第15-16页 |
2.1.3 环境风险型群体性事件 | 第1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2.2.1 善治理论 | 第16-17页 |
2.2.2 社会冲突理论 | 第17-18页 |
2.2.3 价值累加理论 | 第18-19页 |
2.2.4 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我国环境风险型群体性事件透视 | 第21-28页 |
3.1 现状分析 | 第21-22页 |
3.2 事件的特点 | 第22-25页 |
3.2.1 冲突焦点为环境风险 | 第22-23页 |
3.2.2 群体心理动力机制为焦虑和担忧 | 第23页 |
3.2.3 核心诉求以利益表达为主 | 第23-24页 |
3.2.4 结果多以政府的妥协而告终 | 第24-25页 |
3.3 典型案例分析—江苏启东事件 | 第25-28页 |
3.3.1 事件回顾 | 第25-26页 |
3.3.2 事件所反映的问题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我国环境风险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 | 第28-36页 |
4.1 社会公众有效参与性不足 | 第28-29页 |
4.1.1 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28页 |
4.1.2 法律和制度不完善 | 第28-29页 |
4.2 政府、专家和公众等社会主体对于风险的认知不一致 | 第29-31页 |
4.2.1 政府、专家对环境风险的认知 | 第30页 |
4.2.2 民众对于环境风险的认知 | 第30-31页 |
4.3.环境补偿机制的缺失和环境保护承诺的失效 | 第31-34页 |
4.3.1 环境补偿机制的缺失 | 第31-32页 |
4.3.2 环境保护承诺的失效 | 第32-34页 |
4.4 预警机制不健全 | 第34-36页 |
4.4.1 重应急,轻预防 | 第34页 |
4.4.2 预警信息发布不及时 | 第34页 |
4.4.3 环境预警组织协调混乱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善治视角下的防范机制构建 | 第36-44页 |
5.1 加强社会公众的有效参与 | 第36-37页 |
5.1.1 完善公民的参与机制 | 第36页 |
5.1.2 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 | 第36-37页 |
5.2 加强社会公众与政府、专家之间的风险沟通 | 第37-40页 |
5.2.1 构建社会公众与政府、专家之间的风险沟通机制 | 第37-38页 |
5.2.2 专家、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 | 第38-40页 |
5.3 以公共利益为核心,完善环境补偿机制 | 第40-41页 |
5.3.1 以公共利益为核心,完善对相关利益群体的补偿机制 | 第40-41页 |
5.3.2 切实有效的治理环境污染,消除社会公众的担忧 | 第41页 |
5.4 完善预警机制 | 第41-44页 |
5.4.1 从注重应急向预警的常态化转变 | 第41-42页 |
5.4.2 及时发布环境预警信息 | 第42-43页 |
5.4.3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