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缩写符号说明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31页 |
1 肿瘤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1 对肿瘤的认知 | 第17页 |
1.2 肿瘤的发病机理 | 第17-18页 |
1.3 肿瘤发展情况 | 第18-19页 |
1.4 肿瘤的治疗 | 第19-20页 |
2 中药抗肿瘤研究概述 | 第20-27页 |
2.1 中药抗肿瘤机制 | 第20-26页 |
2.1.1 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 第20-25页 |
2.1.2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状态 | 第25-26页 |
2.1.3 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 | 第26页 |
2.2 中药抗肿瘤的现状及前景 | 第26-27页 |
3 牛蒡子抗肿瘤研究进展 | 第27-31页 |
3.1 抗乳腺癌的活性 | 第28页 |
3.2 抗结肠癌、胰腺癌的活性 | 第28页 |
3.3 抗肺癌、皮肤癌的活性 | 第28-29页 |
3.4 抗前列腺癌的活性 | 第29页 |
3.5 抗肝癌的活性 | 第29页 |
3.6 抗白血病活性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微生物发酵法制备牛蒡子提取物 | 第31-51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1.1 菌种 | 第32页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32页 |
1.3 仪器与设备 | 第32-33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3-39页 |
2.1 培养基的制备 | 第33-34页 |
2.1.1 平板培养基 | 第33页 |
2.1.2 种子培养基 | 第33页 |
2.1.3 发酵培养基 | 第33-34页 |
2.2 菌种的活化 | 第34页 |
2.3 种子菌液的制备 | 第34页 |
2.4 牛蒡子粉中ARC与ARG的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2.4.1 标准液的配制 | 第34-35页 |
2.4.2 色谱检测条件 | 第35页 |
2.4.3 ARC及ARG的线性关系考察 | 第35页 |
2.4.4 ARC及ARG的提取及检测 | 第35页 |
2.5 牛蒡子粉的发酵炮制 | 第35-38页 |
2.5.1 发酵菌种的筛选 | 第35-37页 |
2.5.2 TLC法结合HPLC法检测发酵效果 | 第37页 |
2.5.3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7-38页 |
2.6 ARG的纯化及纯度测定 | 第38-39页 |
2.6.1 ARG的纯化 | 第38页 |
2.6.2 ARG的纯度测定 | 第38-39页 |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9-49页 |
3.1 菌种活化 | 第39-40页 |
3.2 ARC及ARG的线性关系考察 | 第40页 |
3.3 菌种筛选 | 第40-42页 |
3.4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2-49页 |
3.4.1 单因子试验 | 第42-46页 |
3.4.2 正交试验 | 第46-49页 |
3.5 ARG的纯化及纯度测定 | 第49页 |
4 讨论 | 第49-51页 |
4.1 菌种筛选 | 第49-50页 |
4.2 发酵工艺的制订 | 第50页 |
4.3 ARG纯化提取方法的建立 | 第50-51页 |
第三章 牛蒡苷元体外抗肿瘤机制研究 | 第51-111页 |
1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52-54页 |
1.1 细胞 | 第52页 |
1.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第52-54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4页 |
2 试验方法 | 第54-65页 |
2.1 培养基及缓冲液(溶液)的配置 | 第54-56页 |
2.2 细胞的复苏、传代培养及冻存 | 第56-57页 |
2.2.1 细胞的复苏 | 第56页 |
2.2.2 细胞的传代培养 | 第56-57页 |
2.2.3 细胞的冻存 | 第57页 |
2.3 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 | 第57-58页 |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58-60页 |
2.4.1 RNA提取与浓度测定 | 第58-59页 |
2.4.2 反转录 | 第59页 |
2.4.3 转录水平细胞因子表达差异性分析 | 第59-60页 |
2.5 Western Blot检测 | 第60-62页 |
2.5.1 蛋白样品制备 | 第60-61页 |
2.5.2 SDS-PAGE电泳 | 第61-62页 |
2.5.3 免疫反应 | 第62页 |
2.5.4 凝胶图像分析 | 第62页 |
2.6 免疫荧光检测 | 第62-63页 |
2.7 AnnexinV-FITC /PI检测细胞凋亡 | 第63页 |
2.8 ROS检测细胞凋亡 | 第63页 |
2.9 细胞线粒体内外膜电势差(ΔΨm)检测 | 第63-64页 |
2.10 Caspase酶活性检测 | 第64页 |
2.11 透射电镜 | 第64页 |
2.12 统计学分析 | 第64-65页 |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5-75页 |
3.1 ARG细胞毒性作用评价 | 第65-66页 |
3.2 ARG对肝癌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 | 第66-67页 |
3.3 ARG诱导肝癌细胞株的凋亡 | 第67-75页 |
3.3.1 Annexin V/ 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 第68-69页 |
3.3.2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ΔΨm)检测 | 第69-71页 |
3.3.3 Cleaved Capase-3 免疫荧光检测 | 第71-73页 |
3.3.4 透射电镜观察 | 第73-75页 |
3.4 ARG诱导Hep G2 细胞凋亡机制研究 | 第75-108页 |
3.4.1 ARG对于Hep G2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76-77页 |
3.4.2 ARG对于Hep G2 细胞内源性凋亡途径的影响 | 第77-80页 |
3.4.3 ARG对于Hep G2 细胞核转录因子p53 和NF-κB的影响 | 第80-82页 |
3.4.4 ARG对于Hep G2 细胞外源性凋亡通路的影响 | 第82-85页 |
3.4.5 ARG对于Hep G2 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85-86页 |
3.4.6 ARG对于Hep G2 细胞caspase/PARP-1 蛋白的影响 | 第86-89页 |
3.4.7 ARG促进Hep G2 细胞中活性氧(ROS)的产生 | 第89-92页 |
3.4.8 ROS对于Hep G2 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92-95页 |
3.4.9 ARG对Hep G2 细胞中MAPK的影响 | 第95-97页 |
3.4.10 MAPK信号通路与细胞内源性凋亡途径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97-102页 |
3.4.11 MAPK信号通路与细胞外源性凋亡途径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102-104页 |
3.4.12 MAPK信号通路对Hep G2 细胞caspase/PARP-1 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3.4.13 MAPK信号通路与ROS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106-108页 |
4 讨论 | 第108-111页 |
第四章 牛蒡苷元体内抗肿瘤机制研究 | 第111-127页 |
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111-112页 |
1.1 试验动物和细胞 | 第111-112页 |
1.2 主要试剂盒及试剂 | 第112页 |
1.3 受试药物 | 第112页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12页 |
2 试验方法 | 第112-117页 |
2.1 固定液及染液的配制 | 第112-113页 |
2.2 动物试验 | 第113-114页 |
2.2.1 Hep G2 细胞的扩大培养 | 第113页 |
2.2.2 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113页 |
2.2.3 实验动物的分组及给药 | 第113-114页 |
2.2.4 指标检测及采集样本 | 第114页 |
2.3 石蜡切片制作 | 第114页 |
2.4 HE染色 | 第114-115页 |
2.5 TUNEL细胞凋亡检测 | 第115-116页 |
2.6 免疫组化(IHC)检测 | 第116-117页 |
2.7 切片定性及定量分析 | 第117页 |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117-125页 |
3.1 ARG对荷瘤裸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3.2 ARG对裸鼠人肝癌Hep G2 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 第119-121页 |
3.3 ARG体内抑制肿瘤生长机制研究 | 第121-125页 |
3.3.1 ARG诱导Hep G2 移植瘤凋亡 | 第121-122页 |
3.3.2 ARG对Hep G2 移植瘤细胞p-JNK的作用 | 第122-123页 |
3.3.3 ARG对Hep G2 移植瘤细胞p-p38 的作用 | 第123-124页 |
3.3.4 ARG对Hep G2 移植瘤细胞TNF-α 的作用 | 第124-125页 |
3.3.5 ARG对Hep G2 移植瘤细胞Bax的作用 | 第125页 |
4 讨论 | 第125-127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