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长负责制改革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审判长负责制实践概况 | 第8-12页 |
一、审判长内涵界定 | 第8页 |
二、审判长负责制改革的现实动力 | 第8-10页 |
(一) 审判长负责制改革的必要性动力 | 第9页 |
(二) 审判长负责制改革的可行性动力 | 第9-10页 |
三、审判长负责制改革的总体特征 | 第10-12页 |
(一) 方案更加体系化 | 第10页 |
(二) 计划更加周密性 | 第10-11页 |
(三) 改革更具创新性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审判长负责制改革的运行 | 第12-22页 |
一、审判长的选任运行 | 第12-15页 |
(一) 扩大遴选范围 | 第12-13页 |
(二) 严格遴选标准 | 第13-14页 |
(三) 健全遴选程序 | 第14-15页 |
二、审判长的权力运行 | 第15-16页 |
(一) 独立裁判权 | 第15页 |
(二) 流程主导权 | 第15-16页 |
(三) 文书签发权 | 第16页 |
三、审判长的团队运行 | 第16-18页 |
(一) 法官 | 第17页 |
(二) 审判辅助人员 | 第17-18页 |
(三) 司法行政人员 | 第18页 |
四、审判长的独立运行 | 第18-22页 |
(一) 与院庭长关系 | 第18-19页 |
(二) 与审判委员会关系 | 第19-20页 |
(三) 与审判长联席会关系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审判长负责制的保障 | 第22-26页 |
一、法官员额制 | 第22-23页 |
(一) 科学配置员额 | 第22页 |
(二) 确定员额比例 | 第22页 |
(三) 完善员额管理 | 第22-23页 |
二、司法公开制 | 第23-24页 |
(一) 司法公开平台 | 第23页 |
(二) 司法公开手段 | 第23页 |
(三) 司法公开成效 | 第23-24页 |
三、干预登记制 | 第24-26页 |
(一) 内外联动相衔接 | 第24页 |
(二) 追责程序相递进 | 第24-25页 |
(三) 记录人员享保障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审判长负责制的责任追究 | 第26-30页 |
一、承担责任类型化 | 第26-27页 |
(一) 刑事责任 | 第26页 |
(二) 行政责任 | 第26页 |
(三) 国家赔偿责任 | 第26-27页 |
(四) 责任分配 | 第27页 |
二、追责标准谦抑性 | 第27-28页 |
(一) 可行性的谦抑 | 第27页 |
(二) 认识性的谦抑 | 第27-28页 |
(三) 职务性的谦抑 | 第28页 |
三、追责流程专业化 | 第28-30页 |
(一) 追责主体专业化 | 第28页 |
(二) 追责程序专业化 | 第28-30页 |
第五章 审判长负责制改革的反思与进路 | 第30-34页 |
一、审判长负责制改革的反思 | 第30-31页 |
(一) 地方支持减弱 | 第30页 |
(二) 审判团队固化 | 第30页 |
(三) 对外宣传不畅 | 第30-31页 |
(四) 法官素质欠缺 | 第31页 |
二、审判长负责制改革的进路 | 第31-34页 |
(一) 明确审判长任期 | 第31页 |
(二) 固定审判长岗位 | 第31页 |
(三) 共同汇报参审案件 | 第31-32页 |
(四) 开展司法权与行政权的良性互动 | 第32页 |
(五) 完善审判长负责制的法律法规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