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保密与通信安全论文

基于译码转发策略的物理层安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第14-16页
第二章 论文相关理论基础第16-23页
    2.1 信息论基础第16-17页
        2.1.1 通信系统简介第16-17页
        2.1.2 信道容量第17页
    2.2 无线信道特征第17-20页
        2.2.1 路径损耗第18-19页
        2.2.2 阴影衰落第19页
        2.2.3 多径效应第19-20页
        2.2.4 多普勒效应第20页
    2.3 无线物理层安全第20-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基于DF策略的物理层安全分析第23-37页
    3.1 协作通信策略第23-27页
        3.1.1 放大转发策略第24-25页
        3.1.2 译码转发策略第25-26页
        3.1.3 编码协作策略第26页
        3.1.4 协作拥塞策略第26-27页
    3.2 DF策略窃听信道模型第27页
    3.3 DF策略的安全容量分析第27-30页
    3.4 DF策略仿真分析第30-36页
        3.4.1 DF策略安全容量随目的节点位置变化情况第31页
        3.4.2 DF策略安全容量随窃听节点位置变化情况第31-32页
        3.4.3 DF策略安全容量随中继位置变化情况第32-34页
        3.4.4 DF策略安全容量随中继数量变化情况第34页
        3.4.5 DF策略安全容量随功率分配变化情况第34-36页
    3.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基于近端梯度算法的DF策略安全容量研究第37-57页
    4.1 安全容量问题优化分析第37-38页
    4.2 安全容量问题求解第38-41页
        4.2.1 梯度求解方法基本思想第38-40页
        4.2.2 安全容量的梯度求解过程第40-41页
    4.3 具体算法流程第41-43页
    4.4 DF策略在PGA算法下的仿真分析第43-56页
        4.4.1 PGA算法迭代次数变化情况及算法性能分析第43-45页
        4.4.2 目的节点位置变化情况分析第45-48页
        4.4.3 窃听节点位置变化情况分析第48-50页
        4.4.4 中继节点位置变化情况分析第50-53页
        4.4.5 中继数量变化情况分析第53-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DF策略与CJ、AF策略相结合的研究第57-76页
    5.1 DJF策略安全容量分析第57-58页
    5.2 DJF策略仿真分析第58-64页
        5.2.1 CJ中继位置变化情况仿真分析第58-61页
        5.2.2 目的节点位置变化情况仿真分析第61-64页
    5.3 DAF策略研究第64页
    5.4 DAF策略仿真分析第64-75页
        5.4.1 AF中继位置变化情况仿真分析第65-68页
        5.4.2 DF中继位置变化情况仿真分析第68-71页
        5.4.3 目的节点位置变化情况仿真分析第71-73页
        5.4.4 源节点发射功率变化情况仿真分析第73-75页
    5.5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6-78页
    6.1 论文总结第76-77页
    6.2 研究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附件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德两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比较研究
下一篇:社会医疗保险欺诈侦测模型及实证研究--基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门诊支付过程的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