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第三方支付企业风险监管的必要性 | 第17-25页 |
2.1 第三方支付概述及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2.1.1 第三方支付的概念及优势 | 第17-18页 |
2.1.2 与第三方支付相关的经济学理论 | 第18-20页 |
2.2 第三方支付的参与者及其法律关系分析 | 第20-22页 |
2.3 第三方支付企业存在多种风险 | 第22-23页 |
2.4 第三方支付企业风险监管的意义 | 第23-25页 |
第3章 我国第三方支付企业风险监管的现状与问题 | 第25-34页 |
3.1 我国第三方支付企业风险监管相关规定 | 第25-30页 |
3.1.1 关于第三方支付企业市场准入与退出相关规定 | 第25-26页 |
3.1.2 关于第三方支付企业客户备付金相关规定 | 第26-27页 |
3.1.3 关于第三方支付企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规定 | 第27-29页 |
3.1.4 关于我国第三方支付企业反洗钱相关规定 | 第29-30页 |
3.2 我国第三方支付企业风险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3.2.1 第三方支付企业监管机制不健全 | 第30-31页 |
3.2.2 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法律定位不符合现状 | 第31-32页 |
3.2.3 具体法律规定不完善 | 第32-34页 |
第4章 国外第三方支付企业风险监管法律制度考察 | 第34-42页 |
4.1 美国第三方支付企业风险监管法律制度 | 第34-36页 |
4.1.1 立法概况 | 第34-35页 |
4.1.2 主要措施 | 第35-36页 |
4.2 欧盟第三方支付企业风险监管法律制度 | 第36-38页 |
4.2.1 立法概况 | 第36-37页 |
4.2.2 主要措施 | 第37-38页 |
4.3 亚洲部分国家第三方支付企业风险监管法律制度 | 第38-39页 |
4.3.1 新加坡第三方支付企业风险监管法律概况 | 第38-39页 |
4.3.2 日本第三方支付企业风险监管法律概况 | 第39页 |
4.4 国外第三方支付企业风险监管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9-42页 |
4.4.1 以维护第三方支付企业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主要目标 | 第39-40页 |
4.4.2 以多元化的监管模式为重要手段 | 第40页 |
4.4.3 以完善健全的法律体系为核心 | 第40-42页 |
第5章 我国第三方支付企业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42-50页 |
5.1 确立第三方支付企业风险监管的原则 | 第42-43页 |
5.1.1 依法监管原则 | 第42-43页 |
5.1.2 适度监管原则 | 第43页 |
5.1.3 协同监管原则 | 第43页 |
5.1.4 保护消费者利益原则 | 第43页 |
5.2 健全我国第三方支付企业外部风险监管法律制度 | 第43-47页 |
5.2.1 将第三方支付企业定位为准金融机构 | 第44页 |
5.2.2 调整第三方支付企业市场准入标准 | 第44-45页 |
5.2.3 规范对第三方支付企业客户备付金的管理 | 第45-46页 |
5.2.4 加大对第三方支付企业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 第46-47页 |
5.2.5 提高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反洗钱要求 | 第47页 |
5.3 加强第三方支付企业内部风险监管责任 | 第47-50页 |
5.3.1 健全第三方支付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 第47-48页 |
5.3.2 建立风险监管企业文化 | 第48-49页 |
5.3.3 运用先进技术监管风险 | 第49-50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0-5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6.2 研究局限与不足 | 第50-5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