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0页 |
2.1 人才投入产出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2.2 人才贡献率的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2.3 人才效能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第3章 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人才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0-26页 |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 第20页 |
3.2 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20-21页 |
3.2.1 科学合理原则 | 第20页 |
3.2.2 系统优化原则 | 第20-21页 |
3.2.3 可表征性原则 | 第21页 |
3.2.4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1页 |
3.2.5 动态可调原则 | 第21页 |
3.3 指标的设计方法 | 第21-24页 |
3.4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24-26页 |
第4章 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人才效能指标权重设置和模型构建 | 第26-33页 |
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26-30页 |
4.1.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第26-27页 |
4.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7-30页 |
4.2 测评模型的建立 | 第30-33页 |
4.2.1 要素加权模型 | 第30-31页 |
4.2.2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31-33页 |
第5章 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人才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第33-40页 |
5.1 数据的收集与预处理 | 第33-34页 |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与结果分析 | 第34-40页 |
5.2.1 要素加权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 第35-36页 |
5.2.2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应用——以中石油为例 | 第36-40页 |
第6章 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人才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运行与保障措施 | 第40-44页 |
6.1 运行流程 | 第40-41页 |
6.2 保障措施 | 第41-44页 |
6.2.1 推动人才效能评价体系的有效落实的外部环境 | 第41-42页 |
6.2.2 加强人才效能评价专业人才机构、队伍的建设 | 第42页 |
6.2.3 人才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适应性调整 | 第42-4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