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8页 |
1.2.1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及管理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污泥热解技术及生物炭的应用 | 第14-18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氯化锌污泥脱水性能的研究 | 第19-25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2.2.1 原料 | 第19页 |
2.2.2 分析方法 | 第19-21页 |
2.2.3 污泥脱水实验 | 第2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1-25页 |
2.3.1 氯化锌添加量对污泥的含水率和毛细吸附时间(CST)的影响 | 第21-22页 |
2.3.2 氯化锌添加量对溶解性蛋白质和多糖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3 氯化锌的添加对污泥zeta电位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4 氯化锌的添加量对污泥絮体尺寸的影响 | 第24-25页 |
第3章 热解条件对生物炭理化和表面性质的影响 | 第25-30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3.2.1 原料预处理 | 第25页 |
3.2.2 生物炭的制备 | 第25-26页 |
3.2.3 生物炭的表征 | 第2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0页 |
3.3.1 制备温度和氯化锌浓度对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26-29页 |
3.3.2 制备温度和氯化锌浓度对生物炭表面特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第4章 热解条件对污泥中重金属形态的影响及重金属风险评估 | 第30-45页 |
4.1 引言 | 第30-3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4.2.1 沉积物消解 | 第31页 |
4.2.2 重金属连续提取法 | 第31页 |
4.2.3 重金属风险评估方法 | 第31-32页 |
4.3 加热时间对重金属总量的影响 | 第32-34页 |
4.4 加热时间对生物炭中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 第34-40页 |
4.4.1 加热时间对重金属As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34-35页 |
4.4.2 加热时间对重金属Cd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35页 |
4.4.3 加热时间对重金属Cr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35-36页 |
4.4.4 加热时间对重金属Cu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36-37页 |
4.4.5 加热时间对重金属Pb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37-38页 |
4.4.6 加热时间对重金属Ni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38页 |
4.4.7 加热时间对重金属Zn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38-40页 |
4.5 重金属的风险评估 | 第40-45页 |
4.5.1 风险评估因子法(RAC) | 第40-41页 |
4.5.2 地质累积指数法(I_(geo)) | 第41-42页 |
4.5.3 潜在风险指数法(Er&IR) | 第42-45页 |
第5章 基于磷吸附剂制备的炭化工艺的优化及磷吸附机理 | 第45-53页 |
5.1 引言 | 第45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5.2.1 改性生物炭的制备 | 第45页 |
5.2.2 生物炭理化性质测定 | 第45页 |
5.2.3 吸附实验 | 第45-46页 |
5.3 磷吸附剂的优化 | 第46-47页 |
5.3.1 Ca的添加对生物炭的影响 | 第46-47页 |
5.3.2 Ca的添加对生物炭中P形态及浸出性能的影响 | 第47页 |
5.4 改性生物炭的磷吸附能力 | 第47-50页 |
5.4.1 Ca的添加对生物炭吸附容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5.4.2 pH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 第48页 |
5.4.3 初始浓度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 第48-50页 |
5.5 吸附机理的探讨 | 第50-53页 |
5.5.1 静电作用(zeta电位) | 第50页 |
5.5.2 阴离子交换作用 | 第50-51页 |
5.5.3 共沉淀作用 | 第51-53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页 |
6.2 建议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