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2.1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2.2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 第13-14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4-18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18页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高校科研效率研究的理论分析 | 第19-27页 |
2.1 科研效率评估的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2.1.1 效率的基本内涵 | 第19页 |
2.1.2 科研效率的基本内涵 | 第19-20页 |
2.1.3 高校科研效率评估的方法 | 第20-22页 |
2.2 科研效率评估的目的与功能 | 第22-23页 |
2.3 科研效率评估的指标体系 | 第23-27页 |
2.3.1 基于DEA方法科研效率评估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3-24页 |
2.3.3 科研效率评估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基于Super-SBM DEA方法的我国高校科研效率实证估算与分析 | 第27-40页 |
3.1 DEA模型的选择 | 第27-29页 |
3.2 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选择 | 第29-30页 |
3.2.1 科研投入指标 | 第29页 |
3.2.2 科研产出指标 | 第29-30页 |
3.3 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3.3.1 数据来源 | 第30页 |
3.3.2 各地区投入产出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 第30-31页 |
3.4 我国高校科研效率区域性比较分析 | 第31-40页 |
3.4.1 基于Super-SBM模型的高校科研效率分析 | 第31-34页 |
3.4.2 各地区高校科研效率比较分析 | 第34-38页 |
3.4.3 基于Super-SBM模型高校科研效率投影分析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京津两地高校科研效率的比较分析 | 第40-51页 |
4.1 京津两地高校投入与产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0-42页 |
4.2 京津两地高校科研效率比较分析 | 第42-44页 |
4.3 京津两地高校科研效率投影分析 | 第44-48页 |
4.3.1 京津两地高校科研综合效率投影分析 | 第44-46页 |
4.3.2 京津两地高校科研纯技术效率投影分析 | 第46-47页 |
4.3.3 基于Super-SBM模型京津两地高校科研投影分析 | 第47-48页 |
4.4 两地科研效率比较及优化对策 | 第48-51页 |
4.4.1 京津两地科研效率比较分析 | 第48-49页 |
4.4.2 改善京津两地高校科研效率的建议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我国高校科研效率区域性差异的原因及优化对策 | 第51-56页 |
5.1 我国高校科研效率区域性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51-53页 |
5.1.1 高校科研资源分配不均,科研投入规模存在差异 | 第51页 |
5.1.2 区域间科研条件存在差异,导致科研活动先天不足 | 第51-52页 |
5.1.3 高校内部资源使用效率不一 | 第52页 |
5.1.4 政府科研资金分配方式所产生的弊端 | 第52页 |
5.1.5 科研人员专业素养不同 | 第52-53页 |
5.2 改善我国高校科研效率区域性差异的优化对策 | 第53-56页 |
5.2.1 优化各地区高校科研资源配置,提高落后地区高校科研投入 | 第53页 |
5.2.2 改革高校科研内部分配体系,制定合理的高校科研管理体系 | 第53-54页 |
5.2.3 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改革现行科研资金投入方式 | 第54页 |
5.2.4 加强对高校科研人员的管理,提升高校科研人员的专业素养 | 第54-55页 |
5.2.5 加强科研成果的管理,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6-58页 |
6.1 研究局限 | 第5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