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缘起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5-19页 |
1.3.1 城市建成区 | 第15页 |
1.3.2 分层控规和控规“全覆盖” | 第15-16页 |
1.3.3 土地使用强度 | 第16-17页 |
1.3.4 停车设施容量 | 第17-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第22-30页 |
2.1 停车设施及其容量研究 | 第22-24页 |
2.1.1 停车设施容量预测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23页 |
2.1.2 规划布局研究 | 第23页 |
2.1.3 停车需求管理策略研究 | 第23-24页 |
2.1.4 本节评述 | 第24页 |
2.2 停车设施容量与路网容量关系研究 | 第24-25页 |
2.2.1 停车设施容量与路网容量相互影响研究 | 第24页 |
2.2.2 停车设施容量与路网容量平衡关系研究 | 第24-25页 |
2.2.3 本节评述 | 第25页 |
2.3 城市交通容量与土地使用强度关系研究 | 第25-27页 |
2.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25-26页 |
2.3.2 国内发展研究 | 第26-27页 |
2.3.3 本节评述 | 第27页 |
2.4 综合评述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建成区停车设施容量约束下土地使用强度控制体系构建 | 第30-44页 |
3.1 建成区控规中停车设施容量与土地使用相关性分析 | 第30-36页 |
3.1.1 城市建成区与新建区规划方式的区别 | 第30页 |
3.1.2 研究必要性 | 第30-31页 |
3.1.3 分层控规土地使用强度与停车设施容量的耦合分析 | 第31-36页 |
3.1.4 构建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36页 |
3.2 建成区停车设施容量与土地使用强度影响方式研究 | 第36-38页 |
3.2.1 建成区控规中停车设施容量与土地的供需关系研究 | 第36-38页 |
3.2.2 建成区停车设施存量判定研究 | 第38页 |
3.3 停车设施容量对土地使用强度的协调优化机制 | 第38-41页 |
3.3.1 协调优化的评价标准 | 第38-39页 |
3.3.2 纵向传递反馈 | 第39-40页 |
3.3.3 横向平衡协调 | 第40-41页 |
3.4 机制运行过程 | 第41-42页 |
3.4.1 片区层次 | 第41页 |
3.4.2 管理单元层次 | 第41页 |
3.4.3 地块层次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建成区控规中停车设施容量约束下土地使用强度控制方法 | 第44-54页 |
4.1 模型构建框架 | 第44-45页 |
4.1.1 构建思路 | 第44页 |
4.1.2 量化方法选择 | 第44-45页 |
4.2 模型建立 | 第45-51页 |
4.2.1 停车设施存量预判模型构建 | 第45-49页 |
4.2.2 停车设施容量约束下的动态交通供给模型 | 第49-50页 |
4.2.3 动态交通需求模型 | 第50页 |
4.2.4 供需匹配度模型 | 第50-51页 |
4.3 各层次对模型的运用 | 第51-52页 |
4.3.1 片区层次 | 第51页 |
4.3.2 管理单元层次 | 第51-52页 |
4.3.3 地块层次 | 第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实证研究 | 第54-70页 |
5.1 宝鸡市上马营片区概况 | 第54-58页 |
5.1.1 片区概况 | 第54页 |
5.1.2 土地使用现状 | 第54-57页 |
5.1.3 道路交通概况 | 第57-58页 |
5.2 上马营片区停车设施容量校核 | 第58-63页 |
5.2.1 停车设施现状 | 第58-60页 |
5.2.2 停车设施总量校核 | 第60页 |
5.2.3 停车设施容量校核 | 第60-63页 |
5.3 停车设施容量约束下的土地使用强度确定 | 第63-69页 |
5.3.1 片区层次 | 第63-64页 |
5.3.2 管理单元层次 | 第64-66页 |
5.3.3 地块层次 | 第66-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70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70-71页 |
论文不足与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