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库姆塔格沙漠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及建兰炭疽病菌拮抗菌株的筛选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16页
    1.1 库姆塔格沙漠简介第11页
        1.1.1 库姆塔格沙漠的地理情况第11页
        1.1.2 库姆塔格沙漠土壤情况第11页
        1.1.3 库姆塔格沙漠的植被动物情况第11页
    1.2 极端微生物的研究情况第11-13页
        1.2.1 极端微生物与极端环境的定义第11-12页
        1.2.2 嗜热微生物及其应用第12页
        1.2.3 嗜冷微生物及其应用第12页
        1.2.4 嗜酸微生物及其应用第12页
        1.2.5 嗜碱微生物及其应用第12页
        1.2.6 嗜盐微生物及其应用第12-13页
        1.2.7 嗜压微生物及其应用第13页
    1.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13页
        1.3.1 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第13页
        1.3.2 土壤微生物的可培养方法第13页
    1.4 国内建兰炭疽病的研究进展第13-14页
        1.4.1 建兰简介第13-14页
        1.4.2 建兰炭疽病病原菌第14页
        1.4.3 建兰炭疽病的防治方法第14页
    1.5 防治建兰炭疽病的前景第14页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以及主要内容第14-16页
        1.6.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4-15页
        1.6.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第15-16页
第二章 库姆塔格沙漠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第16-32页
    2.1 试验材料第16-17页
        2.1.1 样品采集第16页
        2.1.2 试验仪器第16-17页
        2.1.3 供试培养基第17页
        2.1.4 供试试剂第17页
    2.2 试验方法第17-19页
        2.2.1 样品的稀释涂布第17-18页
        2.2.2 菌株总数计算第18页
        2.2.3 菌株的纯化与保藏第18页
        2.2.4 菌株DNA的提取第18页
        2.2.5 PCR技术扩增菌株DNA第18-19页
        2.2.6 测序与序列比对第19页
    2.3 实验结果第19-27页
        2.3.1 土壤样品的微生物生物量的结果第19-20页
        2.3.2 菌株的分离与保存第20页
        2.3.3 菌株 16S rDNA序列比对结果第20-27页
    2.4 种群发育树的构建与种群多样性分析第27-30页
    2.5 讨论第30-32页
第三章 建兰炭疽病菌拮抗菌株的筛选第32-39页
    3.1 试验材料第32页
        3.1.1 供试菌株第32页
        3.1.2 培养基与试剂第32页
        3.1.3 实验仪器第32页
    3.2 试验方法第32-33页
        3.2.1 病原菌平板的制作第32页
        3.2.2 初筛第32-33页
        3.2.3 复筛第33页
        3.2.4 形态学鉴定第33页
        3.2.516S rDNA序列分析第33页
        3.2.6 生理生化鉴定第33页
        3.2.7 拮抗菌株的抑菌谱测定第33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3-38页
        3.3.1 菌株的初筛结果第33-34页
        3.3.2 菌株的复筛结果第34页
        3.3.3 形态观察结果第34-35页
        3.3.4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第35-36页
        3.3.5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第36-37页
        3.3.6 拮抗菌株的抑菌谱测定结果第37-38页
    3.4 讨论第38-39页
第四章 拮抗菌株的发酵条件优化第39-45页
    4.1 试验材料第39页
        4.1.1 供试菌株第39页
        4.1.2 培养基第39页
        4.1.3 试验仪器第39页
    4.2 试验方法第39-41页
        4.2.1 种子培养第39页
        4.2.2 发酵培养第39-40页
        4.2.3 正交试验第40页
        4.2.4 抑菌面积的测定第40-41页
    4.3 试验结果第41-44页
        4.3.1 不同碳源对菌株抑菌活性的影响第41页
        4.3.2 不同氮源对菌株抑菌活性的影响第41-42页
        4.3.3 不同无机盐对菌株抑菌活性的影响第42页
        4.3.4 培养基组成正交试验结果第42-43页
        4.3.5 培养条件正交试验第43-44页
    4.4 讨论第44-45页
第五章拮抗菌株抑菌物质的初步确定第45-49页
    5.1 试验材料第45页
        5.1.1 供试菌株第45页
        5.1.2 供试培养基与试剂第45页
        5.1.3 试验仪器第45页
    5.2 试验方法第45-46页
        5.2.1 菌种活化第45页
        5.2.2 发酵培养第45页
        5.2.3 抑菌物质分离与活性检测第45-46页
        5.2.4 氯仿处理结果第46页
        5.2.5 高温处理结果第46页
        5.2.6 蛋白酶K处理结果第46页
    5.3 试验结果第46-48页
        5.3.1 硫酸铵逐级沉淀结果第46-47页
        5.3.2 氯仿抽提结果第47页
        5.3.3 高温处理结果第47-48页
        5.3.4 蛋白酶处理结果第48页
    5.4 讨论第48-49页
第六章 拮抗菌抑菌物质性质研究第49-53页
    6.1 试验材料第49页
        6.1.1 供试菌株第49页
        6.1.2 供试培养基与试剂第49页
        6.1.3 试验仪器第49页
    6.2 试验方法第49-50页
        6.2.1 抑菌粗蛋白的制备第49页
        6.2.2 最适耐热温度的确定第49页
        6.2.3 最适pH的确定第49-50页
        6.2.4 金属离子对抑菌物质的影响第50页
    6.3 试验结果第50-52页
        6.3.1 最适耐热温度的确定结果第50-51页
        6.3.2 最适pH的确定的结果第51页
        6.3.3 金属离子对抑菌物质的影响的结果第51-52页
    6.4 讨论第52-53页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第58-59页
个人简历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修复措施对矿区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及评价
下一篇:《新闻联播》事故灾难报道的框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