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5页 |
1.1 论文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4页 |
1.2.1 输电线路防冰、除冰方法 | 第11-17页 |
1.2.2 电流融冰、防冰方法 | 第17-22页 |
1.2.3 分裂导线防冰融冰新技术 | 第22-24页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2 分裂导线电流转移智能防冰融冰方法 | 第25-55页 |
2.1 分裂导线电流转移智能防冰融冰的基本原理 | 第25-28页 |
2.2 分裂导线电流转移防冰策略分析 | 第28-36页 |
2.2.1 电流转移防冰过程中导线表面温度计算 | 第28-31页 |
2.2.2 电流转移防冰过程中导线温度变化规律 | 第31-35页 |
2.2.3 电流转移防冰策略 | 第35-36页 |
2.3 分裂导线电流转移融冰策略分析 | 第36-42页 |
2.3.1 电流融冰方法的临界状态 | 第36-38页 |
2.3.2 覆冰形状对临界融冰电流的影响 | 第38-41页 |
2.3.3 电流转移融冰方法的融冰时间 | 第41-42页 |
2.3.4 电流转移融冰策略 | 第42页 |
2.4 分裂导线电流转移负荷规律分析 | 第42-53页 |
2.4.1 湖南电网潮流计算 | 第43-44页 |
2.4.2 冬小方式下负荷情况 | 第44-47页 |
2.4.3 防冰融冰策略关键参数选择 | 第47-52页 |
2.4.4 其他负荷情况 | 第52-5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3 基于在线取能的智能防冰融冰装置永磁开关 | 第55-83页 |
3.1 开断器件 | 第55-56页 |
3.2 操动机构 | 第56页 |
3.3 永磁操动机构的数学模型 | 第56-62页 |
3.3.1 永磁材料的磁学基础 | 第56-57页 |
3.3.2 永磁体的数学模型 | 第57-58页 |
3.3.3 永磁操动机构的静态模型 | 第58-60页 |
3.3.4 永磁操动机构的动态模型 | 第60-62页 |
3.4 智能防冰融冰装置永磁操动机构 | 第62-75页 |
3.4.1 永磁操动机构的结构与配置 | 第62-63页 |
3.4.2 永磁操动机构的初步设计 | 第63-66页 |
3.4.3 永磁操动机构的优化设计 | 第66-74页 |
3.4.4 永磁操动机构的供能方式和样机制作 | 第74-75页 |
3.5 智能防冰融冰装置在线取能电源 | 第75-82页 |
3.5.1 在线取能电源的电流互感线圈 | 第76-77页 |
3.5.2 在线取能电源的电子电路 | 第77-80页 |
3.5.3 在线取能电源与永磁操动机构的配合 | 第80-8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4 智能防冰融冰装置的控制模块与覆冰监测传感器 | 第83-97页 |
4.1 智能防冰融冰装置的控制模块 | 第83-89页 |
4.1.1 控制模块的结构与功能 | 第83-84页 |
4.1.2 控制模块与传感器的器件选择 | 第84-86页 |
4.1.3 控制模块的工作方式 | 第86-89页 |
4.2 基于旋转基准导体的输电线路等值覆冰厚度监测装置 | 第89-95页 |
4.2.1 覆冰厚度监测装置的设计制作 | 第89-92页 |
4.2.2 覆冰厚度监测装置的试验验证 | 第92-9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5 四分裂导线智能防冰融冰装置样机制作和试验 | 第97-107页 |
5.1 四分裂导线智能防冰融冰装置的温升与电流转移性能试验 | 第97-99页 |
5.2 四分裂导线智能防冰融冰装置的电流转移融冰试验 | 第99-103页 |
5.3 四分裂导线智能防冰融冰装置样机的制作 | 第103-10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6 结论 | 第107-109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107-108页 |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7页 |
附录 | 第117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7页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