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0-17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1、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2、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五)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二、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17-27页 |
(一) 工作倦怠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国外工作倦怠理论的发展 | 第17-18页 |
2、国外对工作倦怠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二) 工作倦怠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国内工作倦怠研究发展 | 第19页 |
2、国内对工作倦怠概念的界定研究 | 第19-20页 |
3、工作倦怠的影响研究 | 第20-21页 |
4、我国工作倦怠测量的发展 | 第21页 |
(三)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1、Maslash工作倦怠的三维度理论模型 | 第22-23页 |
2、Mashlach理论的扩展 | 第23页 |
3、Moore工作倦怠结果归因模型 | 第23-24页 |
4、工作倦怠的常用量表——MBI量表 | 第24-25页 |
5、工作倦怠的影响后果 | 第25-26页 |
(四) 文献述评 | 第26-27页 |
三、YN公司员工工作现状 | 第27-30页 |
(一) YN公司情况介绍 | 第27页 |
(二) 员工工作现状 | 第27-30页 |
四、研究假设与问卷设计 | 第30-32页 |
(一) 研究假设 | 第30-31页 |
(二) 问卷设计 | 第31-32页 |
五、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32-55页 |
(一) 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 第32-36页 |
1、信度分析 | 第32-33页 |
2、效度分析 | 第33-36页 |
(二) 样本的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三) 各研究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37-45页 |
1、各研究变量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37-38页 |
2、各研究变量在年龄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38-39页 |
3、各研究变量在学历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39-40页 |
4、各研究变量在婚姻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40-41页 |
5、各研究变量在工作情况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41-42页 |
6、各研究变量在入职年限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42-43页 |
7、各研究变量在岗位类别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43-44页 |
8、差异性统计分析小结 | 第44-45页 |
(四) 相关性分析 | 第45-46页 |
(五) 回归分析和关系模型验证 | 第46-55页 |
1、工作负荷与工作倦怠的回归分析和关系模型验证 | 第46-47页 |
2、低个人成就感与工作倦怠的回归分析和关系模型验证 | 第47-48页 |
3、低组织满意度与工作倦怠的回归分析和关系模型验证 | 第48-49页 |
4、低工作匹配度与工作倦怠的回归分析和关系模型验证 | 第49-50页 |
5、各影响因素对工作倦怠的多元回归分析和关系模型验证 | 第50-52页 |
6、工作倦怠与低工作绩效的回归分析和关系模型验证 | 第52-53页 |
7、工作倦怠与高离职倾向的回归分析和关系模型验证 | 第53-54页 |
8、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六、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55-62页 |
(一) 对YN公司干预员工工作倦怠的管理建议 | 第55-59页 |
1、个体层面的干预 | 第55-56页 |
2、对组织层面的干预 | 第56-59页 |
(二) 研究局限 | 第59-60页 |
(三)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