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鮮于侁家世考辨 | 第10-16页 |
1.1 鮮于侁的祖先 | 第10-12页 |
1.2 鮮于侁的父母 | 第12-13页 |
1.3 鮮于侁的妻子、子嗣 | 第13-16页 |
第二章 鮮于侁生平考述 | 第16-23页 |
2.1 天禧二年(1018)至景祐五年(1038) | 第16页 |
2.2 景祐六年(1039)至治平三年(1066) | 第16-17页 |
2.3 治平四年(1067)至熙寧九年(1076) | 第17-19页 |
2.4 熙寧十年(1077)至元豐三年(1080) | 第19-20页 |
2.5 元豐四年(1081)至元豐八年(1085) | 第20-21页 |
2.6 元祐元年(1086)至元祐二年(1087)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鮮于侁交遊考論 | 第23-38页 |
3.1 蘇軾、蘇轍 | 第23-25页 |
3.2 強至 | 第25-26页 |
3.3 文同 | 第26-27页 |
3.4 馮山 | 第27-28页 |
3.5 周表臣(權) | 第28页 |
3.6 確公長老 | 第28-29页 |
3.7 雍之奇 | 第29页 |
3.8 畢仲遊 | 第29-31页 |
3.9 秦觀 | 第31-32页 |
3.10 司馬光 | 第32-33页 |
3.11 范純仁 | 第33-35页 |
3.12 文彥博 | 第35页 |
3.13 王鞏 | 第35-36页 |
3.14 李之儀 | 第36页 |
3.15 程頤、鄒浩 | 第36-37页 |
3.16 孫復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鲜于侁的诗歌创作 | 第38-45页 |
4.1 詩歌主題 | 第38-41页 |
4.2 藝術特色 | 第41-43页 |
4.3 創作手法 | 第43-45页 |
第五章 鮮于侁文章述考 | 第45-50页 |
5.1 《超然臺賦》述論 | 第45-47页 |
5.2 《九誦》:追古屈原、宋玉,續微學之將墜 | 第47-50页 |
結語 | 第50-51页 |
參考文獻 | 第51-53页 |
附錄 | 第53-59页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學術成果 | 第59-60页 |
致謝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