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 第2章 相关技术 | 第15-25页 |
| 2.1 Web 2.0 安全问题 | 第15-17页 |
| 2.2 跨站脚本漏洞概述 | 第17-22页 |
| 2.2.1 跨站脚本漏洞简介 | 第17-18页 |
| 2.2.2 跨站脚本漏洞的分类 | 第18-21页 |
| 2.2.3 跨站脚本漏洞的危害 | 第21-22页 |
| 2.3 跨站脚本漏洞检测技术 | 第22-23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 第3章 一种攻击向量自动化生成及优化分类方法 | 第25-37页 |
| 3.1 攻击向量的人工构建 | 第25-26页 |
| 3.2 攻击向量结构化分析 | 第26-28页 |
| 3.3 攻击向量的分类 | 第28-29页 |
| 3.4 攻击向量自动生成及优化方法 | 第29-35页 |
| 3.4.1 相关方法介绍 | 第29-30页 |
| 3.4.2 攻击向量自动生成方法 | 第30-31页 |
| 3.4.3 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攻击向量优化 | 第31-33页 |
| 3.4.4 基于决策树的攻击向量分类 | 第33-35页 |
| 3.5 攻击向量混淆策略 | 第35-36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基于渗透测试的XSS漏洞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37-49页 |
| 4.1 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 | 第37-38页 |
| 4.1.1 设计目标 | 第37页 |
| 4.1.2 系统架构 | 第37-38页 |
| 4.2 攻击向量生成 | 第38-39页 |
| 4.3 漏洞注入点分析 | 第39-44页 |
| 4.3.1 相关技术 | 第39-42页 |
| 4.3.2 设计与实现 | 第42-44页 |
| 4.4 攻击与响应分析 | 第44-48页 |
| 4.4.1 功能和结构设计 | 第44页 |
| 4.4.2 探子请求和路径定位算法 | 第44-45页 |
| 4.4.3 功能实现 | 第45-48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5章 基于渗透测试的XSS漏洞检测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 第49-55页 |
| 5.1 测试环境和评估指标 | 第49-50页 |
| 5.1.1 测试环境 | 第49页 |
| 5.1.2 相关评估指标 | 第49-50页 |
| 5.2 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 第50-52页 |
| 5.2.1 功能测试 | 第50-51页 |
| 5.2.2 性能测试 | 第51-52页 |
| 5.3 攻击向量自动化生成方法的测试与分析 | 第52-5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