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1 丛枝菌根真菌概述 | 第11页 |
1.2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抗旱性的影响 | 第11-16页 |
1.2.1 AMF促进寄主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 第11-12页 |
1.2.2 AMF促进寄主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 第12-13页 |
1.2.3 AMF提高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 | 第13-14页 |
1.2.4 AMF提高寄主植物的渗透调节能力 | 第14页 |
1.2.5 AMF提高寄主植物的抗氧化能力 | 第14-15页 |
1.2.6 AMF提高植物抗旱性的分子机制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丛枝菌根真菌对水分胁迫下茶树生长及渗透调节的影响 | 第18-2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2.1.1 供试植物 | 第18页 |
2.1.2 供试菌种 | 第18页 |
2.1.3 栽培容器和基质 | 第18页 |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18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18-21页 |
2.3.1 试验设计 | 第18-19页 |
2.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19-21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2.5 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2.5.1 AMF对不同水分条件下茶树生物量的影响 | 第21页 |
2.5.2 AMF对不同水分条件下茶树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第21-22页 |
2.5.3 AMF对不同水分条件下茶树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22-23页 |
2.6 讨论 | 第23-2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丛枝菌根真菌对水分胁迫下茶树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25-36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3.1.1 供试植物 | 第25页 |
3.1.2 供试菌种 | 第25页 |
3.1.3 栽培容器和基质 | 第25页 |
3.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25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25-28页 |
3.3.1 试验设计 | 第25页 |
3.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5-28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3.5.1 AMF对不同水分条件下茶树超氧阴离子(O_2·~-)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3.5.2 AMF对不同水分条件下茶树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影响 | 第29页 |
3.5.3 AMF对不同水分条件下茶树主要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29-32页 |
3.5.4 AMF对不同水分条件下茶树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3.5.5 AMF对不同水分条件下茶树抗坏血酸(AsA)含量的影响 | 第33页 |
3.6 讨论 | 第33-3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丛枝菌根真菌对水分胁迫下茶树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第36-45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4.1.1 供试植物 | 第36页 |
4.1.2 供试菌种 | 第36页 |
4.1.3 栽培容器和基质 | 第36页 |
4.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36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4.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36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4.3.1 试验设计 | 第36页 |
4.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6-37页 |
4.4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4.5.1 AMF对不同水分条件下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4.5.2 AMF对不同水分条件下茶树光合作用及蒸腾相关参数的影响 | 第38-41页 |
4.5.3 AMF对不同水分条件下茶树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41-42页 |
4.6 讨论 | 第42-4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5.1 结论 | 第45页 |
5.2 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