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1 全球变暖对环境的影响 | 第12-13页 |
1.1.1 干旱导致的土地荒漠化 | 第12-13页 |
1.1.2 退耕还林的生态效应 | 第13页 |
1.2 柠条锦鸡儿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2.1 柠条锦鸡儿抗旱生态学研究 | 第13-15页 |
1.2.2 柠条抗旱生理特性研究 | 第15-16页 |
1.2.3 柠条抗旱分子机理研究 | 第16-17页 |
1.3 miRNA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3.1 miRNA的特点和产生 | 第17-18页 |
1.3.2 miRNA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3 miRNA与抗旱 | 第19-21页 |
1.4 miRNA响应逆境的分子机理研究 | 第21-23页 |
1.4.1 miRNA功能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2 artificial miRNA技术 | 第21-22页 |
1.4.3 miR2119的发现 | 第22-23页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6页 |
1.5.1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23-24页 |
1.5.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柠条miRNA高通量测序及结果分析 | 第26-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2.2 miRNA测序及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2.2.1 Small RNA测序文库构建 | 第27-28页 |
2.2.2 miRNA测序数据分析流程 | 第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2.3.1 数据分析 | 第28-30页 |
2.3.2 样品间的公共序列及特有序列的分布 | 第30页 |
2.3.3 Clean reads分注释和已知miRNA的鉴定 | 第30页 |
2.3.4 柠条未知miRNA的预测 | 第30-33页 |
2.3.5 miRNA靶基因预测 | 第33页 |
2.3.6 样品间miRNA的差异分析 | 第33页 |
2.3.7 响应干旱的miRNA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33页 |
2.4 讨论 | 第33-37页 |
2.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响应水分胁迫关键miRNA差异表达分析 | 第38-48页 |
3.1 试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38-39页 |
3.1.1 野外实验材料与采集 | 第38页 |
3.1.2 柠条室内控水试验 | 第38-39页 |
3.1.3 仪器设备与试剂 | 第3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3.2.1 野外室内柠条样品miRNA表达趋势分析 | 第39-40页 |
3.2.2 野外室内柠条样品靶基因表达趋势分析 | 第4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3.3.1 柠条miRNA stem-loop引物验证 | 第40-41页 |
3.3.2 miRNA表达趋势分析 | 第41页 |
3.3.3 关键miRNA室内室外表达趋势分析 | 第41页 |
3.3.4 miR2119和miR5559与其靶基因室内室外表达趋势分析 | 第41-44页 |
3.4 讨论 | 第44-46页 |
3.5 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柠条amiR2119载体构建及BI-1 和CAP克隆 | 第48-6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8-49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9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9-54页 |
4.2.1 amiR2119的构建 | 第49-51页 |
4.2.2 靶基因BI-1 和CAP的克隆 | 第51页 |
4.2.3 表达载体pCAMBIA1304的获取 | 第51-53页 |
4.2.4 miRNA与靶基因的顺时表达 | 第53页 |
4.2.5 烟草转基因 | 第53-5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4-60页 |
4.3.1 Artificial miR2119(amiR2119)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4-56页 |
4.3.2 BI-1 和CAP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6-58页 |
4.3.3 柠条BI-1 和CAP基因序列分析 | 第58页 |
4.3.4 amiR2119与BI-1 和CAP的互作验证 | 第58-60页 |
4.3.5 amiR2119、BI-1 和CAP的转基因烟草的筛选 | 第60页 |
4.4 讨论 | 第60-62页 |
4.5 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5.2 创新点 | 第65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附录 | 第74-78页 |
主要缩略词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