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国家211工程”高校本科教育的学生满意度测评及对策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3-2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对高校教育质量观的思考 | 第13页 |
2、现行高校评估制度缺陷要求改进教学评估工作 | 第13-14页 |
3、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需要重视学生参与及其满意度 | 第14-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2、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1、满意度: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重要取向 | 第17-18页 |
2、多学科视角的研究 | 第18-20页 |
3、基于决策的研究 | 第20-22页 |
4、研究述评 | 第22-23页 |
(四)研究目标 | 第23页 |
(五)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文献资料法 | 第24页 |
2、问卷调查法 | 第24页 |
3、访谈法 | 第24页 |
4、数理统计法 | 第24-25页 |
(七)技术路线图 | 第25页 |
(八)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6-33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1、高等教育质量 | 第26页 |
2、学生行为倾向 | 第26-27页 |
3、学生满意度 | 第27页 |
(二)高等教育质量理论 | 第27-28页 |
1、高等教育质量观 | 第27页 |
2、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 | 第27-28页 |
3、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 | 第28页 |
(三)顾客满意度理论 | 第28-31页 |
1、顾客满意的重要性 | 第28-29页 |
2、顾客满意的形成过程 | 第29-30页 |
3、顾客满意度的测量 | 第30-31页 |
4、顾客满意度与学生满意度 | 第31页 |
(四)高等教育质量与学生满意度 | 第31-32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三、本科教育的学生满意度模型构建 | 第33-52页 |
(一)本科教育的学生满意度概念模型 | 第33-36页 |
1、本科教育的学生满意度概念模型的关系假设 | 第33-35页 |
2、高校本科教育学生满意度概念模型确定 | 第35-36页 |
(二)本科教育的学生满意度测量模型 | 第36-39页 |
1、学校形象的显变量 | 第36页 |
2、学生期望的显变量 | 第36页 |
3、感知质量的显变量 | 第36-38页 |
4、感知价值的显变量 | 第38-39页 |
5、学生满意度的显变量 | 第39页 |
6、学生抱怨的显变量 | 第39页 |
7、学生忠诚的显变量 | 第39页 |
(三)本科教育的学生满意度测量指标体系 | 第39-40页 |
(四)问卷设计 | 第40-49页 |
1、问卷结构 | 第40-41页 |
2、预调查 | 第41-49页 |
(五)正式问卷与数据收集 | 第49-51页 |
1、正式问卷 | 第49-50页 |
2、数据收集 | 第50-51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四、本科教育的学生满意度模型实证分析 | 第52-81页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2-53页 |
(二)模型的数字形式 | 第53-57页 |
1、潜变量相互之间的结构模型 | 第55页 |
2、潜变量与显变量之间的测量模型 | 第55-57页 |
(三)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第57-59页 |
1、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57页 |
2、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57-59页 |
(四)研究假说检验 | 第59-61页 |
1、拟合指标 | 第59页 |
2、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 第59-60页 |
3、路径系数 | 第60页 |
4、载荷系数 | 第60-61页 |
(五)学生满意度模型的效用分析 | 第61-67页 |
1、内生潜变量之间的效用分析 | 第61-66页 |
2、外生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的效用分析 | 第66-67页 |
(六)本科教育的学生满意度指数 | 第67-71页 |
1、学生满意度模型变量指数的计算方法 | 第67-69页 |
2、学生满意度模型的潜变量及其显变量指数 | 第69-70页 |
3、感知质量二级潜变量及其显变量指数 | 第70-71页 |
(七)学生满意度的重要性矩阵分析 | 第71-75页 |
1、学生满意度的潜变量重要性矩阵 | 第71-73页 |
2、学生满意度的显变量重要性矩阵 | 第73-75页 |
(八)基本属性对学生满意度模型的影响 | 第75-80页 |
1、学校对学生满意度模型的影响 | 第75-76页 |
2、性别对学生满意度模型的影响 | 第76-77页 |
3、学科类别对学生满意度模型的影响 | 第77-78页 |
4、年级对学生满意度模型的影响 | 第78-80页 |
(九)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五、本科教育的学生满意度提升对策 | 第81-86页 |
(一)加强学校形象的建设 | 第81页 |
(二)注重学生期望的引导 | 第81-82页 |
(三)优化感知质量的管理 | 第82-83页 |
(四)着力感知价值的提升 | 第83-84页 |
(五)完善学生满意度测评 | 第84-85页 |
(六)妥当处理学生的抱怨 | 第85页 |
(七)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6-87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86页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86-87页 |
(三)研究展望 | 第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4页 |
附录 | 第94-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附件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