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1-24页 |
1.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11-20页 |
1.1.1 病名由来 | 第11页 |
1.1.2 病因病机 | 第11-13页 |
1.1.3 辩证分型 | 第13-14页 |
1.1.4 中医治疗 | 第14-20页 |
1.2 现代医学对PHN的认识 | 第20-24页 |
1.2.1 概念 | 第20页 |
1.2.2 发病机制 | 第20-22页 |
1.2.3 临床分型 | 第22页 |
1.2.4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西医治疗 | 第22-24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第24-26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2.1.1 文献来源 | 第24页 |
2.1.2 检索方法 | 第24页 |
2.2 文献纳入标准 | 第24页 |
2.3 排除标准 | 第24-25页 |
2.4 文献质量评价 | 第25页 |
2.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第25页 |
2.6 资料分析 | 第25-26页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第26-32页 |
3.1 检索结果 | 第26-27页 |
3.2 纳入文献特点及其质量评价 | 第27-29页 |
3.3 META分析 | 第29-30页 |
3.3.1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 | 第29页 |
3.3.2 针灸改善PHN疼痛VAS评分的meta分析 | 第29-30页 |
3.3.3 针灸改善PHN患者睡眠质量评分的meta分析 | 第30页 |
3.4 发表性偏移 | 第30页 |
3.5 敏感性分析 | 第30-32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32-36页 |
4.1 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 | 第32-34页 |
4.1.1 文献检索结果 | 第32页 |
4.1.2 随机化的实施方法 | 第32-33页 |
4.1.3 盲法的实施 | 第33页 |
4.1.4 组间基线的一致性 | 第33页 |
4.1.5 干预措施 | 第33页 |
4.1.6 疗效评价 | 第33页 |
4.1.7 不良反应的记录 | 第33-34页 |
4.2 META分析 | 第34页 |
4.3 异质性分析 | 第34页 |
4.4 发表性偏移 | 第34-36页 |
第五部分 结语 | 第36-37页 |
5.1 结论 | 第36页 |
5.2 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36-37页 |
5.2.1 存在的不足 | 第36页 |
5.2.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4页 |
致谢 | 第44页 |